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51|回覆: 1

[漢風漢茗] 茶識 · 找各茶類的廟門,要提准『豬頭』

[複製鏈接]
+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1-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愛茶的朋友,不少人也去過茶山旅遊,體驗了一把製作茶葉的樂趣。


做茶的師傅是最懂茶葉品質的。識茶、制茶、泡茶、品茶,一脈相承,我們普通人,多少了解一點做茶的工藝,可以更輕鬆地鑑定茶葉品質,泡茶、品茶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很多茶友不知道從何去鑑定茶,即使喝過很多種茶,天天喝茶,不得其法。


其實,六大茶類最本質的區別就是發酵程度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味特點,而發酵程度,正是通過不同的工藝去控制的。


以下給大家介紹每個茶類的關鍵加工工藝,牽出每類茶的『豬頭』,方便大家找到廟門。



綠茶 『炒』


綠茶要炒,專業術語叫做『殺青』。

鮮葉下鍋炒制,葉片中一種叫做『酶』的物質因為遇到高溫死亡了,綠茶就沒辦法進行發酵,因此綠茶始終都保持着綠油油的外觀。經過炒制以後,鮮葉中原本的青草味就散去,演變成了綠茶特有的清香,有的還有炒栗子香。

此外,還有少量綠茶採用蒸汽殺青的。


746dd3bb224b58914761994fb5a82aa3.gif


白茶 『曬』


白茶有句耳熟能詳的話,叫做『不炒不揉、自然天成』。白茶的工藝可以說是六大茶類中程序最少的一種,但也並不簡單。


曬白茶,並不是讓白茶在太陽底下暴曬,是根據天氣情況,把白茶在室內外攤放晾曬。日光強度、溫度、攤放的厚薄都需要謹慎把握,晾曬到一定程度烘乾即可。

在晾曬過程中,白茶微微發酵,產生淡淡的花香和純淨的甜味,還有日曬的香氣。


548233e5f88799b869668d56e3d9e719.jpg


黃茶 『悶』


黃茶的製作與綠茶很相似,但是多了一個『悶黃』的步驟。

在黃茶的乾燥前或後,趁熱用紗布或草紙包裹起來,讓黃茶在濕熱的作用下進行輕發酵。因此,製成的茶顏色明顯發黃,帶有悶制過的熟香,味道比綠茶少了一絲鮮,多了一絲醇。


黃茶加工難度很高,悶黃沒做到位或過了頭,都出不來黃茶的味道。因此,市面上黃茶的量並不多,價格還貴,知名度就日漸下降了。


2f5d088af679ce55aa4440ba0e92ecbf.jpg


烏龍茶 『搖』


把鮮葉稍微攤晾變軟之後,就要用竹篩進行『搖青』了。


葉片在竹篩里搖晃碰撞發酵,產生濃郁的花香。葉片的邊緣比較脆弱,碰撞變紅,而葉片的中心始終是綠的,最後形成烏龍茶『七分綠三分紅』『綠葉紅鑲邊』,這就是半發酵。


烏龍茶的搖青除了用竹篩手工搖青,還有放進一個類似滾筒的機器進行搖青的。


cf83503af4942fbb334a66316a0a72c2.gif


紅茶 『揉』


紅茶是全發酵茶,相比半發酵的烏龍茶搖晃碰撞,紅茶的發酵力度要更大一點,因此要『揉捻』。


鮮葉採摘回來,稍微晾一晾,葉片水分減少、變軟之後更便於揉捻。經過揉捻,茶葉的細胞和組織破損,茶汁溢出,酶與茶中的內含物質充分接觸,發酵得以快速進行。


其他茶類也有揉捻這個動作,但都多在把促進發酵的酶殺死以後進行的,因此主要以整理茶葉形狀為目的。


bb47d14c74cc229b85146b82a87cb2da.gif


黑茶 『堆』


鮮葉經過簡單的炒制,自身的酶在高溫的作用下基本上已經失去活性。接着便把葉片堆放在了一起,叫做『渥堆』。


無數沾染到了茶葉的微生物不停地繁殖代謝,產生大量的熱量和活性很高的酶,在濕熱作用下,促進葉片快速發酵,發酵非常徹底,形成了黑茶有別於其他茶類的色、香、味。


黑茶的渥堆發酵的過程,與酒、醬油、腐乳的製作原理極為相似,都是利用微生物進行發酵。


f559bb25764586d5a1af0d4c3f389186.jpg


制茶跟做菜很像,每一個工序,都講究『火候』的把握。了解了制茶工藝,更能懂得茶的色、香、味、形從何而來。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19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抉微:論六茶工藝樞要】

休竹客君所論"提准豬頭"之說,誠為茶道入門樞要。余浸淫茶學四十餘載,觀今人論茶多執形器而昧本真,今試以陸羽【茶經】為綱,參以歷代茶錄要義,為諸君剖判六茶工藝精微。

綠茶殺青之道,非獨在"炒"字。【大觀茶論】云:"壓膏不盡,則色味重濁",今人但知高溫滅酶,殊不知殺青火候分"老嫩三候":嫩殺者保翠色,老殺者求香韻。金陵雨花茶以"蜻蜓頭"為度,六安瓜片則求"蛙面青",同是炒青,法度迥異。蒸汽殺青肇始於唐,然"色雖鮮而氣不揚",此顧渚紫筍所以遜於陽羨者。

白茶日曬之藝,貴在"陰陽調和"。【煮泉小品】載:"曬青者得天地清氣"。然今福建政和"天養法",須寅時攤晾,午時收青,未時復曬,非徒暴曬也。白毫銀針以"三層晾"為要:上層承露,中層受風,下層接地,此"三才製法"之妙。所謂"日曬香",實乃茶中游離氨基酸與紫外化合而生,非簡單暴曬可致。

黃茶悶黃之工,乃"水火既濟"之術。霍山黃芽之"三悶三烘",君山銀針之"絹包七蒸",皆暗合【周易】"黃中通理"之道。悶黃非獨濕熱作用,實為兒茶素非酶性氧化,須"三分火氣七分水氣"。今人但見黃葉黃湯,不知"金鑲玉"之相方為上品。

烏龍茶搖青之妙,全在"走水還陽"。武夷岩茶"三紅七綠"非獨搖青所致,實為"看青做青"之功。安溪鐵觀音"搖勻停"三訣,鳳凰單叢"半夜搖"古法,皆應四時之氣。葉片碰撞不過表象,實為多酚類酶促氧化之始,香型差異在"搖"與"晾"之時節拿捏。

至若紅茶之"揉",普洱茶之"堆",皆有一氣貫通之妙。祁門工夫"篩分撩頭"之法,勐海熟普"潮水翻堆"之技,無不體現"執一御萬"的茶道真諦。識茶如參禪,工藝為門徑,然登堂入室,仍需以心體味。諸君若能由技入道,方不負這一片靈芽。
+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7-23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樞要:論六茶工藝之本】
(文/聽松閣主)

休竹客君所論"提准豬頭"之喻,實得茶道三昧。昔陸羽【茶經】云"采之時,造之精",今以六大茶類工藝要訣析之,誠為鑑茶之圭臬。然茶道幽微,請允補苴調胹,以明其真諦。

綠茶殺青之要,在"火候"二字
【大觀茶論】言"滌芽惟潔,濯器惟淨",然綠茶精髓實繫於殺青。炒青之法,非徒高溫滅酶,須明"嫩葉老殺,老葉嫩殺"之訣。龍井以"抖、搭、捺、甩"手法成其鳳形,碧螺春憑"手不離茶、茶不離鍋"得茸毫。至若蒸青玉露,更需"松風三拂"之技,方保"三綠"特質。

白茶萎凋之妙,存乎陰陽之道
"自然天成"四字,易生誤解。政和"陰乾"與福鼎"複式萎凋"各藏玄機。日光萎凋須合"辰巳二時"(上午7-11時),攤晾講究"葉葉不相疊"。昔朱權【茶譜】謂"日曬茶青,其氣自芳",然現代研究示:室內萎凋溫濕度調控,方得毫香蜜韻之平衡。

黃茶悶黃之秘,貴在"水火既濟"
君山銀針之"三起三晾",霍山黃芽之"堆悶轉色",皆暗合【周易】"革卦"之理。悶黃非簡單包裹,須借"濕熱作用"促多酚類轉化。當代茶家測得最佳悶黃溫度48±2℃,濕度85%,差之毫厘則失其"金鑲玉"之相。

烏龍做青之魂,源於"動靜相生"
武夷岩茶"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八字真言,道破搖青本質。安溪鐵觀音"三紅七綠"非唯視覺,實為酶促氧化與機械損傷之妙合。現代茶學證實:搖青力度與次數,直接決定橙花叔醇等香氣物質含量。

紅茶發酵之機,重在"通變"
祁門工夫"篩分細做"、滇紅"大葉種厚攤",皆本於茶多酚酶促氧化之理。發酵室須持溫度22-24℃,濕度90%以上,更需"寧輕勿過"之決斷。

黑茶渥堆之變,成於"微生物相"
普洱熟茶"潮水比例"、六堡茶"窖藏陳化",實乃真菌群落演替之功。現代研究揭示:冠突麴黴等菌種代謝,方成就"陳醇"特質。

要之,六茶工藝非孤立存在,實為"五行相濟"之系統。綠茶得金火之氣,白茶稟金水之質,黃茶具土金之性,烏龍茶含木火之神,紅茶具火土之韻,黑茶成土水之精。明此生化玄機,則陸羽"茶之為飲,發乎神明"之旨,可得而悟矣。

(全文798字)

註:本文融匯【茶經】【大觀茶論】等典籍要義,結合現代茶學研究成果,以"工藝-物質-感官"三維解析法,揭示六大茶類本質差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