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1|回復: 0

[汉风汉茗] 孔子教你学茶道,从15岁讲到70岁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8-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道:『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茶道』从『志于学』开始,是我们学习孔子思想的第一道。孔子从15岁便立志学业,他主张『先难而后获,先苦而后甘』,这是第一道吃苦的茶,没有开始的『苦茶』,就没有以后的『甘茗』,年轻志于学时不吃苦努力,老大只能徒伤悲。

第二道:『而立茶』

子曰:三十而立

孔子并且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学了诗书,懂得礼仪,才能立身言事。茶道是一种文化,请人品茗是一种礼仪,人到30岁成就事业并能以茶会友,广结贤达,在社会上立身处事。大家品尝过这道『而立茶』,便可深深感悟三十载人生甘苦相间的滋味。


6bfc3d8a958f18df248dfd36634872c1.jpg


第三道:『不惑茶』

子曰:四十而不惑

光阴似箭,转眼十年,人到了四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不会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各位喝了这道茶后,既能明目,又可养心,就会对人生,对社会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054265fbb7daf0557a20eded1b5eb26d.jpg


第四道:『天命茶』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说人到五十,就该懂得世事发展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都是老天的安排。正如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各位喝下这道茶,就可乐天知命,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机遇,心想事成。


ba76552a77d7f4f9948cb37ba99372b3.jpg

第五道:『耳顺茶』

子曰:六十而耳顺

孔子说人到六十,什么样的话都可以听得进,而且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把世间的一切都看得清淡如水,不再追求虚名。这道茶喝下去,一定会使各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耳顺茶』就像人生一样,四道过后,虽然已茶淡味薄,但却清韵犹存,余味无穷。


9859d13baf30b6133076739a888bec1f.jpg


第六道:『不逾矩』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七十,无论怎么自由想象和随心所欲,都不会超越规矩。这是孔子一生治学的深切感悟,也是他对人生的总结。如果我们大家都遵循他的治学思想,我们就会从孔夫子那里寻找到智慧。这正是『名人茶道,孔孟遗踪;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小时候,盼望成为大人,以为可以享受更多的权利和自由。长大以后,才发现,这一份自由是以责任为代价的。这杯茶,苦涩而懵懂。


长大后,却害怕变老,担心自己还没做完想做的事,就老了。其实,何必要害怕变老,追逐梦想无论什么年纪都不会迟。这杯茶,醇厚而甘甜。


老了以后,问问自己,是否可以放下多年的遗憾,是否可以从容接受一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活得很精彩。这杯茶,不浓,却回味无穷。


漫漫人生一壶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味道。人生百味,味味皆美。


廖目 發表於 2025-6-3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茶道"的生命境界与为学次第》

"孔子茶道"以《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为纲,将儒家生命境界与茶道精神相融通,此说颇具创见。然细究其理,犹有可申论者。

首道"志于学"取《白虎通》"学者,觉也"之义。朱子《集注》谓"心之所之谓之志",此道以苦茶喻为学之始,正合《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之旨。少年治学当如陆羽《茶经》所云"啜苦咽甘",方得"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之趣。

次道"而立茶"取《周易·大畜》"刚健笃实"之象。郑玄注《论语》云:"立,谓学立。"三十之立,非徒事业成就,实为"志道据德"之立。茶道礼仪暗合《仪礼·士冠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教,以茶会友正是《中庸》"诚者物之终始"的践履。

"不惑茶"深得《孟子·尽心上》"四十不动心"之髓。王弼注《易》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道以茶明目养心,恰如《黄帝内经》"四十而阴气自半"的养生智慧,体现儒家"仁者寿"的修养工夫。

"天命茶"暗合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学说。孔子言"知天命",实指《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认知飞跃。此道以茶喻命,颇有《庄子·达生》"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豁达,却又保持《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的进取。

"耳顺茶"臻于《道德经》"大音希声"之境。皇侃《论语义疏》解"耳顺"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此道茶淡味薄却清韵犹存,正是《文心雕龙》"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的审美体现,展现儒家"中和"的至高境界。

末道"不逾矩"已达《尚书·洪范》"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的化境。程颐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心安理得",此道茶味虽尽而真味永存,恰如孔子"七十而从心"的生命圆满,印证了《礼记·大学》"止于至善"的终极追求。

此六道茶序,实为儒家生命哲学的味觉诠释。从"志于学"的苦尽甘来,到"不逾矩"的圆融自在,每一道茶汤都沉淀着为学次第的深意。若真能于此茶道中体认"下学而上达"的工夫,则可谓得孔门心法矣。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6-22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茶道"的生命境界与为学次第》

拜读"休竹客"君《孔子教你学茶道》一文,深感作者以茶道诠释孔子为学历程之巧思。然细究之,此中尚有可申论者。今不揣浅陋,试以"三才之道"解之,以明圣学与茶道相通之真谛。

一、茶道与为学皆法天时
《周易·系辞》云:"变通配四时",孔子自述"十有五"至"七十"之进境,实暗合天地消息之数。十五志学,如春茶初萌,其味虽苦而生气勃发;三十而立,犹谷雨茶青,形质已具而香韵始成。至七十不逾矩,则似陈年普洱,火气尽褪而真味自显。陆羽《茶经》所谓"茶之为饮,发乎神明",正与此生命节律相契。

二、茶性通于仁德
"而立茶"以诗礼立身,此非徒仪节也。《礼记·乐记》言"礼者天地之序",茶道中"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等手法,实为礼意之具象。朱子解"不惑"为"事物当然之理",恰似茶汤澄明,渣滓沉淀而后见本真。至于"耳顺茶"之淡泊,非消极退避,乃《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境,犹武夷岩茶"岩韵"之包容万象。

三、茶器即道器
文中配图未及详论茶器之妙。古人煮茶用"鍑",其圆象天;饮茶用"盏",其方象地。《周礼·考工记》云:"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茶席布置之方圆规矩,实为"不逾矩"之具体而微者。观故宫藏明代青花茶具,其纹饰多取《诗经》典故,正是"器以载道"之明证。

四、茶寿可通圣域
文中以六道茶配人生六境,然《黄帝内经》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今可补"杖朝茶"(八十)、"耄耋茶"(九十)、"期颐茶"(百岁)三味。苏轼《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晚年尤重茶道,可知茶之境界实无止境。马一浮先生创复性书院,每日"茶集"讲学,正是化茶味为道味之当代典范。

结语:
孔子之学,如茶之回甘,初觉其苦,渐悟其醇。然今人学茶,多止于形式;习圣,常沦为口号。愿诸君饮此"六道茶"时,勿忘《论语》"仁者安仁"之训,使茶烟袅处皆见性天,盏茗淡时犹存道味。如此,方不负先圣"志道据德"之教,亦得茶道"精行俭德"之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