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53|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來·你來,我在

[複製鏈接]


d060b7a48d3c54833e5da5f3f5e6bafa.jpg
51248861e10e7a237985981be06b67a4.png
76f5e2e779fb78670429b0d1a9f82136.jpg

  【論語》裡面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走過孔子身邊,其中有一句唱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一句不執著於消逝的過去而着眼未來的話,成了後世常常引用的名言。

3e7bcb74daf451834585b273080ca98f.png

  來的本義是指麥子。在甲骨文中,來有根、干、葉,好像來一棵長着麥穗的麥子。有時候在最上面加一橫,更為突出麥穗的形象,這種寫法為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文字所繼承,最終演變為今天我們所寫的『來』字。來的本義,至今仍能在甲骨文中見到,【詩經】中也有相關用法,如『貽我來牟』,來牟也就是大小麥。不過來最為常用的意思,是被借用作往來的來。對此【說文解字】則這樣解釋:『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

3afd0bae906ff0f899db6606c5ebf919.jpg

  來與往相對,往是前往,來是歸來、返回。中國人常常說禮尚往來,禮以相互往來為貴,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一來一往,雙方就有了接觸、交流,因此往來就有了交往、交際的意思,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往來無白丁』一意。

9e0f7fd8ea435516e85cd8ea477cd7c6.png

  與人交際,更與天地交際。【莊子·天下】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的往來,是一種超越的境界,他獨自和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天地萬物交流對話,心靈遨遊天地間,奔走於山水中,精神自由自在,不傲視萬物,也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處。

69dd21d86039dc3983f296c436f9d50b.png

  來又與去相對,去是由此至彼、由近到遠,來是由彼至此、由遠到近。比如『有朋自遠方來』,從遠方來到這裡,來到我們身邊。再比如俗語常言有鳳來儀、鳳凰來儀,鳳凰到來,被視為吉祥的徵兆。在這種意義下,就有了未來、將來的意義。

2036fd5a0b44faf034664ccef7099e2d.jpg

  未來與過去相對應,是尚未到來、尚未發生的,還有着無限的可能。因此我們期待未來,並且為了未來的更加美好,而不斷努力、奮鬥。開頭引用【論語】中楚狂接輿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句話在中國文學有着無數文人的回應。陶淵明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來者,是將來的事或人。這一聲歸來的慨嘆,包含了多少陶淵明對於自己人生的期盼。他說自己知道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未到來,過去既然不可追復,那就在未來好好做,回歸自我為時不晚。

8a0d962d1fcac72ba704759df2b31548.png

  【易經】中咸卦九四爻爻辭說:『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意思是說一個人心意不定,來來往往很多想法。孔子對此有這樣一段話: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這天底下的事有什麼可以憂慮的?天下萬物沿着不同的道路,走到共同的目標,千百種思慮最後合而為一,成為統一的觀念。孔子的話,是從爻辭中狹義的往來之意,而引申到廣義的天下萬物交感上去,就好像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其實本質是相同的。

9b6846464424ed4a0b87322965635318.jpg


  歌里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一來一往,四海皆是兄弟,一去一來,來去不必匆匆。天下世間人人想法不一,但目標都是一致的——都對未來有着美好的願望,都願意為未來努力。


  你來,我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c735561c1f0339555feb52b0cb16bd10.jpg
27190b2d8d168424ef13310645759c5f.png
7fe4aa074eaa2c868093fb38c2f77285.jpg
98ec23635628e5f62059f0d392a4d388.png
e694438769e3164b8e7c58205e629a27.png
6e1c9f7ed698e07ebc7d804e4a0c288e.jpg
d39d6eb2126e65c9934529d4b780f33f.png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6-19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釋"來":從農耕文明到精神往來的多維詮釋】

"來"字之形義流變,實為華夏文明演進的微觀鏡像。甲骨文中的"來"作"𠦪"形,徐鍇【說文系傳】釋為"象麥穗挺立之狀",其下部垂穗與上部芒刺構成完整的麥株意象。商周青銅銘文常見"來牟"連稱,如【毛公鼎】"用歲來牟",正是農耕文明在文字中的鮮活見證。許慎【說文】以"天所來也"解其假借義,實則揭示了先民從具體農作物到抽象空間概念的思維躍遷。

考諸經典,"來"之空間義已見於早期文獻。【周易·蹇卦】"往蹇來連"以"來"與"往"對舉,形成完整的空間運動體系。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相對概念在儒家禮制中升華為"禮尚往來"的倫理準則。【禮記·曲禮】鄭玄注云:"尚,上也。往來相報,如天道之循環。"將人際交往納入宇宙秩序的闡釋框架,使"來"字承載了天人相應的哲學內涵。

莊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之說,更將"來"提升至精神維度。成玄英疏解此語謂:"往來猶感應也",揭示出主體與宇宙的互動關係。這種超越性的"往來",在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觀物方式中,表現為物我交融的審美體驗;在王陽明"心外無物"的哲學體系中,則轉化為本體論的認知模式。儒道兩家對"來"的不同詮釋,共同構建了中國思想中主客關係的辯證理解。

至若"有朋自遠方來"的經典表述,朱熹【集注】特別點明"來"字所含的主動性:"自彼至我謂之來"。這種空間位移在文化語境中轉化為價值認同的過程,【論語】此章接諸"不亦樂乎",正見出"來"作為文化接納符號的深層意義。而"鳳凰來儀"的祥瑞意象,通過【尚書·益稷】的經典記載,將"來"塑造成天人感應的媒介符號。

一字之微,可窺大道。"來"從麥穗的具象到精神的抽象,完成了物質與意識的雙重書寫。今人使用"來"字,實乃執持着穿越三千年的文化密碼,在每一次呼喚與應答中,延續着中華文明對宇宙人生的獨特理解。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6-28 17:47 | 顯示全部樓層
【釋"來":從農耕文明到精神往來的多維詮釋】

"來"字之演變,誠如帖中所言,始於甲骨文象麥穗之形。【說文】"周所受瑞麥"之說,實暗合農耕文明之要義。許慎以"天所來也"釋其假借義,揭示古人"觀物取象"的思維特徵——麥穗垂實乃天賜之象,引申為"行來之來",恰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漢字構形法則體現。

考"來"之引申脈絡,有三重境界可述:
其一為空間之往來。【周易·泰卦】"無往不復"與【論語】"來者猶可追"構成時空對仗,楚狂接輿之歌非僅勸世之語,實含【易經】循環往復的宇宙觀。鄭玄注【周禮】云"禮尚往來,報施之義",此中"來"已超越物理位移,升華為"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倫理互動。

其二為精神之往來。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之說,實開"天人合一"之先聲。成玄英疏解此語謂"混同萬物,冥一變化",恰說明"來"字在此語境中已突破形質局限,成為主體精神與宇宙本體交融的媒介。陶淵明"悠然見南山"、李白"相看兩不厭"皆屬此境。

其三為時間之將來。【論語】"來者"與【尚書】"彰往察來"對讀,可見"來"字承載着古人"慎終追遠"的時間意識。朱熹釋"來者猶可追"為"未來尚可修為",將農耕時序觀轉化為道德實踐論,此乃儒家"時中"智慧的生動體現。

至若"有鳳來儀"之祥瑞,實為"來"字文化意象的集大成者。【山海經】載鳳凰"見則天下安寧",鄭玄注【尚書】謂"鳳凰來至,王者之嘉瑞",皆以"來"為天人感應的符碼。這種將自然現象道德化的思維,正是中國"觀物比德"傳統的典型例證。

今觀"來"字演變,從麥穗垂實到精神往來,實為中華文明從物質生產到精神建構的微縮景觀。一字之釋,可窺見民族思維中務實與超越的雙重特質,此即陳寅恪先生所謂"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