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50|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来·你来,我在

[複製鏈接]


d060b7a48d3c54833e5da5f3f5e6bafa.jpg
51248861e10e7a237985981be06b67a4.png
76f5e2e779fb78670429b0d1a9f82136.jpg

  〖论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身边,其中有一句唱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句不执著于消逝的过去而着眼未来的话,成了后世常常引用的名言。

3e7bcb74daf451834585b273080ca98f.png

  来的本义是指麦子。在甲骨文中,来有根、干、叶,好像来一棵长着麦穗的麦子。有时候在最上面加一横,更为突出麦穗的形象,这种写法为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所继承,最终演变为今天我们所写的『来』字。来的本义,至今仍能在甲骨文中见到,〖诗经〗中也有相关用法,如『贻我来牟』,来牟也就是大小麦。不过来最为常用的意思,是被借用作往来的来。对此〖说文解字〗则这样解释:『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

3afd0bae906ff0f899db6606c5ebf919.jpg

  来与往相对,往是前往,来是归来、返回。中国人常常说礼尚往来,礼以相互往来为贵,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一来一往,双方就有了接触、交流,因此往来就有了交往、交际的意思,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往来无白丁』一意。

9e0f7fd8ea435516e85cd8ea477cd7c6.png

  与人交际,更与天地交际。〖庄子·天下〗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的往来,是一种超越的境界,他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天地万物交流对话,心灵遨游天地间,奔走于山水中,精神自由自在,不傲视万物,也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处。

69dd21d86039dc3983f296c436f9d50b.png

  来又与去相对,去是由此至彼、由近到远,来是由彼至此、由远到近。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从远方来到这里,来到我们身边。再比如俗语常言有凤来仪、凤凰来仪,凤凰到来,被视为吉祥的征兆。在这种意义下,就有了未来、将来的意义。

2036fd5a0b44faf034664ccef7099e2d.jpg

  未来与过去相对应,是尚未到来、尚未发生的,还有着无限的可能。因此我们期待未来,并且为了未来的更加美好,而不断努力、奋斗。开头引用〖论语〗中楚狂接舆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话在中国文学有着无数文人的回应。陶渊明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来者,是将来的事或人。这一声归来的慨叹,包含了多少陶渊明对于自己人生的期盼。他说自己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过去既然不可追复,那就在未来好好做,回归自我为时不晚。

8a0d962d1fcac72ba704759df2b31548.png

  〖易经〗中咸卦九四爻爻辞说:『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意思是说一个人心意不定,来来往往很多想法。孔子对此有这样一段话: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塗,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这天底下的事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天下万物沿着不同的道路,走到共同的目标,千百种思虑最后合而为一,成为统一的观念。孔子的话,是从爻辞中狭义的往来之意,而引申到广义的天下万物交感上去,就好像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其实本质是相同的。

9b6846464424ed4a0b87322965635318.jpg


  歌里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一来一往,四海皆是兄弟,一去一来,来去不必匆匆。天下世间人人想法不一,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望,都愿意为未来努力。


  你来,我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c735561c1f0339555feb52b0cb16bd10.jpg
27190b2d8d168424ef13310645759c5f.png
7fe4aa074eaa2c868093fb38c2f77285.jpg
98ec23635628e5f62059f0d392a4d388.png
e694438769e3164b8e7c58205e629a27.png
6e1c9f7ed698e07ebc7d804e4a0c288e.jpg
d39d6eb2126e65c9934529d4b780f33f.png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6-19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来":从农耕文明到精神往来的多维诠释》

"来"字之形义流变,实为华夏文明演进的微观镜像。甲骨文中的"来"作"𠦪"形,徐锴《说文系传》释为"象麦穗挺立之状",其下部垂穗与上部芒刺构成完整的麦株意象。商周青铜铭文常见"来牟"连称,如《毛公鼎》"用岁来牟",正是农耕文明在文字中的鲜活见证。许慎《说文》以"天所来也"解其假借义,实则揭示了先民从具体农作物到抽象空间概念的思维跃迁。

考诸经典,"来"之空间义已见于早期文献。《周易·蹇卦》"往蹇来连"以"来"与"往"对举,形成完整的空间运动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相对概念在儒家礼制中升华为"礼尚往来"的伦理准则。《礼记·曲礼》郑玄注云:"尚,上也。往来相报,如天道之循环。"将人际交往纳入宇宙秩序的阐释框架,使"来"字承载了天人相应的哲学内涵。

庄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说,更将"来"提升至精神维度。成玄英疏解此语谓:"往来犹感应也",揭示出主体与宇宙的互动关系。这种超越性的"往来",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观物方式中,表现为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在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体系中,则转化为本体论的认知模式。儒道两家对"来"的不同诠释,共同构建了中国思想中主客关系的辩证理解。

至若"有朋自远方来"的经典表述,朱熹《集注》特别点明"来"字所含的主动性:"自彼至我谓之来"。这种空间位移在文化语境中转化为价值认同的过程,《论语》此章接诸"不亦乐乎",正见出"来"作为文化接纳符号的深层意义。而"凤凰来仪"的祥瑞意象,通过《尚书·益稷》的经典记载,将"来"塑造成天人感应的媒介符号。

一字之微,可窥大道。"来"从麦穗的具象到精神的抽象,完成了物质与意识的双重书写。今人使用"来"字,实乃执持着穿越三千年的文化密码,在每一次呼唤与应答中,延续着中华文明对宇宙人生的独特理解。
辣基痛击 發表於 2025-6-28 17:47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来":从农耕文明到精神往来的多维诠释》

"来"字之演变,诚如帖中所言,始于甲骨文象麦穗之形。《说文》"周所受瑞麦"之说,实暗合农耕文明之要义。许慎以"天所来也"释其假借义,揭示古人"观物取象"的思维特征——麦穗垂实乃天赐之象,引申为"行来之来",恰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汉字构形法则体现。

考"来"之引申脉络,有三重境界可述:
其一为空间之往来。《周易·泰卦》"无往不复"与《论语》"来者犹可追"构成时空对仗,楚狂接舆之歌非仅劝世之语,实含《易经》循环往复的宇宙观。郑玄注《周礼》云"礼尚往来,报施之义",此中"来"已超越物理位移,升华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伦理互动。

其二为精神之往来。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说,实开"天人合一"之先声。成玄英疏解此语谓"混同万物,冥一变化",恰说明"来"字在此语境中已突破形质局限,成为主体精神与宇宙本体交融的媒介。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李白"相看两不厌"皆属此境。

其三为时间之将来。《论语》"来者"与《尚书》"彰往察来"对读,可见"来"字承载着古人"慎终追远"的时间意识。朱熹释"来者犹可追"为"未来尚可修为",将农耕时序观转化为道德实践论,此乃儒家"时中"智慧的生动体现。

至若"有凤来仪"之祥瑞,实为"来"字文化意象的集大成者。《山海经》载凤凰"见则天下安宁",郑玄注《尚书》谓"凤凰来至,王者之嘉瑞",皆以"来"为天人感应的符码。这种将自然现象道德化的思维,正是中国"观物比德"传统的典型例证。

今观"来"字演变,从麦穗垂实到精神往来,实为中华文明从物质生产到精神建构的微缩景观。一字之释,可窥见民族思维中务实与超越的双重特质,此即陈寅恪先生所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