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發展、有規可循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的規律

馬克思說,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按照這個說法,書法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規律,可歸納成9條,供大家辯證參考。

對字的結構有貢獻(指創新)者會取得巨大成功

魏碑書法作品的結構內緊外松、劍戟森嚴,顏真卿的楷書結構外緊內松、寬博厚重,柳公權的楷書結構內緊外松、結體由中心向四周輻射,黃庭堅行書作品的結體呈輻射狀、橫畫一波三折、趙孟頫的行楷書,啟功楷書作品的黃金分割率、結字如懸崖置屋牢、于右任沙孟海的碑體行草等等都是這一規律的具體體現,他們在書法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bcb80b2f2343c12169a415946891848c.jpg

【霍陽碑】

欲創新字體(改變書寫方式)者,可以凸顯一時,但很難長久

歷史上的蝌蚪書、飛白書、遊絲書、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等都是某個時代的特定產物,在當時風光無限,但對當世或者後世的影響微乎其微,雖不能說其曇花一現,但仍覺是昨日黃花,當代的舒同的七分半書、張海的草隸、韓天衡的草篆、鮑賢倫放大的漢簡可能會有這種傾向,不相信,您想想,現在誰在學這些書體?學這些書體的人,取得點成就的又有幾個人呢?

da2766eb9a1904a52cbcdb8ec9ebf226.jpg

(漆書)

用墨方面有貢獻者容易有成就

子瞻善濃墨、玄宰善淡墨、覺斯用漲墨、濃墨宰相劉羅鍋淡、墨探花王夢樓、黃質善積墨、三痴善破墨、它山善焦墨,等等,這些人在書法上無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的人則是繪畫方面的一代宗師。

0b9ecbce7d842c86184e6b1b0331485d.jpg

蘇軾【寒食帖】

流傳下來的墨跡作品99.99%是由濃墨寫就的

從出土的樓蘭殘紙到陸機的平復帖、從王右軍的蘭亭序到王洵的伯遠帖,從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跡到釋懷素的自敘帖,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從從楊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從趙孟頫的三門記到吳老缶的石鼓文,從殘轉破瓦到漢簡遺蹟,等等,這些作品皆為濃墨書寫,用淡墨書寫的經典作品少之又少。

85c4d4682507040b93a39ff0563f824d.jpg

陸機【平復帖】

書法不是一種專業

歷史上也沒有一個專業書法家。鍾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獻之任中書令(宰相級),顏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楊凝式任少傅、少師、太子太保、左仆(宰相)、卒贈太子太傅,蘇東坡是吏部尚書,更是大文學家,書法乃餘事之餘事,趙佶、趙構都是皇帝,搞了一輩子的『行政』、毛澤東是大軍事家、大政治家、魯迅是大文學家、大思想家,也都是真正的大書法家;近代以書法著名的沈曾植、康有為、李瑞清、譚延闔、于右任、謝無量等實際上皆不以書法為業,他們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齊白石、黃賓虹是大畫家,啟功先生自己也認為自己不是書法家,他們都在書法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專業書法家,這一點是令當今眾多的書法博士後以及書法博士們非常汗顏的。

f673f0facae0a7f6723cf54178274ed5.jpg

啟功書法

亂世或可成就藝術

鐘太傅生活在三分魏蜀吳的時代,王逸少生活在東晉十六國的時代,顏真卿生活在安史之亂的時代,米芾生活在靖康之變的北宋末期,楊凝式生活在五代時期,趙孟頫生活在南宋滅、元朝興的時代,王鐸、傅山、倪元璐、黃道周、張二水生活在明末清初,沈曾植、康有為、吳昌碩、鄭孝胥等人生活在清末民初,這些時代有一個特點,就是都不怎麼太平,但是這些人的書法水平卻異樣的高超,用鄭午昌的話說,『我國每當亂世,美術受其反映,往往呈燦爛之觀。』書法創作似乎亦不例外。

4346faf2f18f71ae749fa5df6373a96b.jpg

米芾【蜀素帖】

流傳的經典墨跡基本都符合『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原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千字文、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諸家法帖,近現代的康有為、沈尹默、謝無量、陸維釗以及趙朴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這個特點,一味追求枯筆、飛白、用筆毛糙、線條中糠、徒具『畫皮』之表(鄭志剛語)的王鏞等人要注意了。

ec759bb23e1c8ef589104a398a12eae1.jpg

張旭【古詩四帖】

碑帖墨跡普及的越廣泛,開宗立派的名家則越少

宋代造紙術的改善使得紙質流傳的書法作品多了起來,但自從宋元以降,各個朝代出現的書法名家越來越少,大宋兩朝接近300年的歷史,出現的名家也就宋四家等不多幾人,元朝則只有趙孟頫、鮮于樞等人,清朝篆隸中興,真正開宗立派的也就鄧石如、伊秉綬等人,和唐朝楷書方面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草書方面有張旭、懷素、賀知章、孫過庭,篆書方面有李陽冰,行書方面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相比,後世這些人總有些遜色。在當代,隨着印刷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前人們難得一見的名碑名帖已『飛如尋常百姓家』,13億中國人,好幾億個家庭,幾乎家家有字帖,但是,建國後出現的書法名家是在是少之有少,從1949到現在,已經63年的歷史了,這段時間當中出來幾個書法名家呢?要知道,王羲之是58歲、王寵是39歲、白蕉是62歲壽終正寢的。這當中有個例外,民國期間,碑帖的普及也很廣泛,但是這時期出現的書法名家卻比建國後出現的書法名家多的多。

92c5baa0aa05e020398d09c70fc93004.jpg

黃庭堅【松風閣】

文化修養決定書法作品質量

從東漢晚期說起,書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屬於文人型、學者型、畫家型、金石家型之類,只在寫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氣候者,實在難以找到。歐陽詢、蘇東坡、趙子昂、康有為皆為一代文學名臣,當代的王蘧常先生、沙孟海先生和啟功先生等,也都是學者型的書法家,新一代的書法家傳統文化修養的普遍性降低,也從實質上降低了當代書法的質量,這是有礙於書法藝術發展的致命之處,專業書法家們,該加強文化課的修養了。

90529922bea2b5602f00eef18468a4a1.jpg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6-28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發展規律之辯證】

休竹客君所論書法九律,頗具卓見。今擇其五條略作申論,以就教於方家。

一、結構創新乃書家立命之本
魏碑之"劍戟森嚴"與顏體之"寬博厚重",實為空間構成之兩極。顏魯公變初唐峻整為外拓,每作橫畫必俯仰有致,豎畫則向背分明,此即張懷瓘【書斷】所謂"囊括萬殊,裁成一相"之妙。黃山谷"輻射狀"結體,實取法【瘞鶴銘】而強化擒縱之勢,其【松風閣詩】中"年"字末筆縱逸三寸而不失平衡,恰是"字中有筆"(【山谷題跋】)之實證。

二、字體創變需合"變古"之道
金農漆書以截毫側鋒作隸,雖得"蒼古奇逸"(【墨林今話】評),然終非正脈。鄭板橋"六分半書"雜糅各體,恰如蔣士銓譏其"如亂玉鋪街",未若伊秉綬以篆籀法作隸,反開清隸新境。趙之謙云:"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章安雜說】)可知創新當以古法為根基。

三、墨法乃氣韻之樞機
董其昌淡墨非僅技法,實是禪宗"淡遠"美學之體現。其【容台集】言:"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此論實開清代王文治"淡墨探花"先河。至若王鐸漲墨,觀其【贈張抱一行書卷】,墨瀋滲化處猶見筆路,正所謂"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孫過庭【書譜】),非深諳水墨辯證者不能為。

四、濃墨為骨之文化基因
考蘇東坡【寒食帖】墨色如漆,正合其"書貴瘦硬"(【論書】)主張。敦煌寫經中晉人墨跡,縱歷千載猶見黝黑,此非偶然。古人制墨必"輕膠十萬杵"(【墨經】),故能"一點如漆"。今人常見台北故宮【快雪時晴帖】淡雅,實因絹本年代久遠褪色所致,觀【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墨色,猶可想見晉人"紫毫光透白麻箋"(米芾句)之狀。

五、書以人傳之歷史規律
右軍任會稽內史時作【蘭亭序】,顏魯公書【祭侄稿】時正任蒲州刺史,皆公務之暇寄情翰墨。趙孟頫日書萬字,仍以"水晶宮道人"自署,蓋書畫終為餘事。白蕉【書法十講】說得透徹:"若以書法為職業,反而難成大家。"此中深意,頗堪玩味。

昔人論書謂"字如其人",今觀休君所舉九律,實暗合"技進乎道"之理。然書道玄妙,豈能盡以規律概之?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而悟筆法,懷素觀夏雲奇峰得草書三昧,此等化機,又非條陳所能限也。

(全文798字)
黎右 發表於 2025-7-6 17:2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發展規律之辯證】
休竹客君所論九律,頗具卓識。今擇其五條,試以書史為鑑,作學理補苴。

一、結構創新乃書道樞機
魏碑之"內緊外松"實為北朝刻工刀斧痕跡與毛筆書寫性融合之產物,非純粹藝術自覺。顏魯公【麻姑壇】外拓之勢,實承篆籀遺法,暗合盛唐氣象。黃山谷輻射結體,實受【瘞鶴銘】啟發而參以禪宗"萬法唯心"之理。結構之變,必根植於文字演進(如篆隸楷草之變)與時代精神(如晉尚韻、唐尚法),非徒形式安排耳。

二、字體創變需合文字學理
鄭板橋"六分半書"雜糅各體而失文字本原,金農"漆書"以扁筆摹刻石之趣,皆屬文人遊戲筆墨。反觀鄧石如以隸筆作篆、吳昌碩化石鼓為行草,皆嚴守"六書"規範而新意自出。字體創新當如孫過庭【書譜】所云"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今人妄作"草篆""草隸",多違文字生成邏輯,終難入流。

三、墨法乃筆法之延伸
董其昌淡墨實為生宣紙上表現"虛和"之境,王鐸漲墨乃綾本滲化之妙用。今人學其表而失其里,不究工具材質之變(如宋以前多用硬黃紙,元以後始用生宣),徒摹墨色層次,猶買櫝還珠。蘇軾【寒食帖】墨韻變化實因情緒起伏導致運筆節奏差異,非刻意為之。

四、濃墨為上乃材料使然
簡牘帛書多用濃墨,因載體吸水性弱。晉唐法帖墨色如漆,實因松煙墨特性使然。今見【平復帖】墨色斑駁,乃千年氧化所致,非原貌。墨法選擇當如包世臣【藝舟雙楫】言"萬毫齊力,墨無旁瀋",重在筆墨相發,非濃淡之爭。

五、書家當以學問為根柢
趙壹【非草書】早誡"專用為務"之弊。王羲之【蘭亭序】文翰雙絕,顏真卿【祭侄稿】書文同輝。今所謂"專業書家",多技法嫻熟而胸無點墨,所作終是"吏楷"耳。昔傅山雲"作字先作人",學問不濟,縱使筆成冢、墨成池,終落下乘。

書道發展,誠如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所言"形學"與"心畫"合一。諸規律皆需置於具體歷史語境中辯證考察,機械套用難免方枘圓鑿。今人習書,當以文字學立骨,以詩文養氣,以歷代法書為鏡,庶幾可窺堂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