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6|回覆: 1

[儒家文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6 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既要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要用當代的事情做印證

既要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要用當代的事情做印證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一【史記上】。

『野諺』,俗語。『前事之不忘』,即不忘前事,此為倒裝句,能夠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後事之師』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鑑。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慎權衡與之相適應的形勢,取捨有條理並順應時代制定相應策略,因此歷時長久而國家安定。

這句話告訴人們,既要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要用當代的事情做印證,把古代治國理政的經驗,運用在當代的企業管理、政事管理之中,觀察它是否依舊有效。

例如古人所說的君仁、臣忠,被很多企業家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創下了『中國式管理』的成功案例。此外,還要審時度勢,根據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比如,古代的最重禮是三跪九叩首禮,現在如果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就會被人認為是封建,就不能夠接受。所以現代的最重禮,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就改為三鞠躬禮。這也是根據時代的變化做相應地調整。

在【崔寔政論】中,總結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原因,體現出一個普遍的規律。『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漸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習亂安危,逸不自睹。』大凡天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君主或領導者繼承太平的日子太久,社會風俗逐漸變壞也不覺悟,政治逐漸衰落也不更改,而且習慣於這種亂象,安於逸樂而看不到危機。

或荒耽嗜欲,不恤萬機。』『或』是『有的人』。有的領導者過分沉溺於欲望的滿足和享樂。不恤萬機,不理國家大事。

或耳蔽箴誨,厭偽忽真。』有的人聽不進勸告和教誨的箴言,滿足於虛偽,忽視真誠。

或猶豫歧路,莫適所從。』有的人像在十字路口一樣不知道何去何從。

或見信之佐,括囊守祿。』『見』是被的意思,被相信的輔佐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俸祿閉口不言。『括囊』是把口袋紮起來,用來比喻閉口不言。為什麼閉口不言,明知道錯了卻不去勸諫?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俸祿不去得罪人,不敢觸怒君主的龍顏。

或疏遠之臣,言之賤廢。』有的人因為是被疏遠的臣子,地位低賤,他的言語也不被採用。

是以王綱縱弛於上,智士鬱伊於下。悲夫!』因此國家的法制綱常鬆弛於上,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於下,真是可悲啊!

這段話描述了國家由盛轉衰的一個普遍規律,用古人所總結的一句話就是,『成由勤儉破由奢』。如果領導者都只為自保,並且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自私自利,國家就會逐漸衰敗。

所以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可以發現國家興衰成敗的規律,也就可以從中找到當代國家之所以興衰成敗的原因。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7-18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前事之鑑與當代治道芻議】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語,實為華夏文明「鑑往知來」思想之精髓。此語雖出自【群書治要】引【史記】野諺,然其精神內核可溯至【尚書·說命】「監於先王成憲」、【詩經】「殷鑑不遠」之訓,乃中華政治智慧一脈相承之體現。今試從經史維度闡發其要義。

一、歷史經驗的三重驗證體系
【荀子·非相】云「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正與引文「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形成互文。古人治國強調「三鑒」:
1. 文本之鑑:通過典籍記載獲取制度沿革知識,如【周禮】六官體系
2. 實踐之鑑:如漢文帝以秦亡為戒推行休養生息
3. 人事之鑑:即【論語】「舉直錯諸枉」的用人智慧

二、動態傳承的禮制演變
所謂「變化應時」,在禮制演進中尤為顯著。考【儀禮】所載跪拜禮,至【大唐開元禮】已簡化為再拜,及民國【禮制草案】確立鞠躬禮,此即【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體現。然其「敬」的本質未變,恰如【禮記】所言「禮,時為大」。

三、衰政規律的經學診斷
【崔寔政論】所述衰象,實為【韓詩外傳】「五繆」說的具象化:
「荒耽嗜欲」對應「好色」
「耳蔽箴誨」對應「拒諫」
「猶豫歧路」對應「不斷」
「括囊守祿」對應「不忠」
「疏遠之臣」對應「不任賢」

此五者與【尚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的警示一脈相承。

四、現代治理的經義轉換
將「君仁臣忠」轉化為現代企業管理倫理時,當注意:
1. 仁德轉化為企業社會責任(CSR)
2. 忠誠轉化為職業倫理
3. 禮制轉化為制度流程
如日本「經營四聖」之稻盛和夫活用【論語】「己所不欲」於阿米巴管理,即成功案例。

結語:歷史經驗非刻板教條,當如朱熹解【大學】「格物」所言「即物而窮其理」。當代讀史,貴在把握「常」與「變」的辯證關係——常者如【孟子】「民為貴」之道,變者如【鹽鐵論】所載桑弘羊調控之術。唯有「守經達權」,方可謂善師前事。

(全文798字)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7-28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解詁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語,典出【戰國策·趙策一】,後為太史公采入【史記】。此八字真言,實為華夏文明歷史智慧之結晶。今就經史要義,試為申說。

一、訓詁本源
"師"字在此非指師長,【說文】云:"師,眾也。"段玉裁註:"引申為凡所法效之稱。"故"後事之師"者,謂以先事為法式也。賈誼【新書·過秦論】"野諺"之引,正見漢初學者已視此為治國要義。崔寔【政論】所陳"承平日久"諸弊,恰為此語反證。

二、歷史哲學
【群書治要】所載太史公言,實本於"通古今之變"的史學傳統。其"觀之上古,驗之當世"之法,與【周易】"彰往察來"、【尚書】"稽古"之道一脈相承。司馬光【資治通鑑】命名之意,正在於此。宋儒呂祖謙【東萊博議】云:"讀史如服藥,須見得病處,方知藥力。"此即"前事不忘"之真諦。

三、經世致用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特重"引古籌今",其言:"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觀今之企業管理,所謂"中國式管理"者,實乃將"君仁臣忠"轉化為企業文化之現代詮釋。然必須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因其時,度其勢,察其心,窮其效",方為善學古人。

四、當代啟示
古禮三跪九叩改為三鞠躬,正是【禮記】"禮從宜,使從俗"之體現。曾國藩辦洋務時提出"師夷長技",亦本於此理。今人鑑古,當如錢穆先生所言:"溫情的敬意"與"客觀的了解"並重,既不泥古,也不蔑古。

結語:
【韓非子·五蠹】云:"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前事之師,非謂墨守成規,而在得其精神。清儒章學誠【文史通義】標舉"史意"之說,正是提醒後人:讀史貴在通其意而變其法。此八字真言,實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之密碼,學者當深思而力行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