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90|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日本的国门上字原来是他写的!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代书宗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温州瑞安人。他是我国明朝的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日本京都国门上的大字为其所书,被誉为“一代书宗”。下面,我们欣赏姜立纲楷书《东铭》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6be42b2a24cc6516c744c181e3e1a4f.jpg

此书册用笔劲健方正,结体紧密,笔墨厚重,得力于柳公权书法,但更加饱满,中和了“台阁体”遗风,中正雍和,有庙堂气。王世贞《艺苑卮言》曾云:“立纲小变二沈为方整,就其体中可谓工致。

4dc4d51f6f26ac73366f53f41b425dd9.jpg

94c7d8f413fc9d3088a79369b9c496ce.jpg

项子京《蕉窗九录》曰:“朱孔肠、姜立纲皆椽史笔也,所谓南路体也”。《书画跋》云:“姜自置身金紫,今遗迹在京都,价亦不减祝枝山、王宠。效之者多白衣跻显贵”。

cc95dc5f41bf20994c06e96032bef74d.jpg

《野获编》言:“嘉靖间,吾乡有谈相号木泉者,幼而门役,长而伟议,工书…以书供事斋官,大被宠眷,积官工部左侍郎”。足见后人对其书法好评如潮。

04f94a3d2bd53dc23f0c96a6071872df.jpg

ed410231e314d83e673d97088af662fe.jpg

姜立纲的书法,不但当时国内有名,就在日本同样享有很高名气。据何乔遴《名山藏》所记,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史上的一则佳话。

30a8d13114372e6ddcc70368897b4ca7.jpg

d20ff0ee03ed81c0a52367deb07cad27.jpg

 楼主|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3-2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姜立纲书法东传与中日翰墨因缘考略》

姜立纲(1444-1499)作为明代台阁体书法代表,其"方正劲健、雍容端雅"的独特书风,实为明初书法史重要转折。考其艺术渊源,实熔铸三昧:一取柳公权骨力,二化二沈(沈度、沈粲)馆阁遗韵,三参赵孟𫖯端庄气象,终成"金紫体"典范。其《东铭》册页中"点画如铸、结字如塑"的特质,恰是明代官方文书审美标准的完美体现。

日本遣使求书国门匾额一事,载于万历朝何乔远《名山藏》,此事折射出十五世纪东亚文化圈的特殊现象: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对应中国明代)的"唐样书法"热潮。姜氏墨宝东渡,非惟个人技艺之荣,实乃中日书法交流史重要节点。其字能越海被珍,盖因明代楷书整饬之美,正合日本五山禅林"汉样"审美需求。

今观故宫所藏《东铭》,可见"台阁妙品"真髓:横画收笔重顿如"铁柱础",竖钩出锋似"象鼻回",较之沈度"云间派"更见筋骨。项元汴"椽史笔"之评虽含微词,然王世贞"工致方整"之誉,恰说明其书在实用性与艺术性间取得的平衡。姜氏墨迹价同祝允明、王宠,足证明代书坛对"庙堂气象"的推崇未减。

此段翰墨因缘启示后人:书法作为东亚文明共同基因,其传播往往超越政治疆界。姜立纲题写日本国门事,正是中华文化"以艺通心"的生动例证,亦为当今跨文化研究提供珍贵个案。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4-2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姜立纲书法之国际影响与台阁体流变》

姜立纲(1444-1499)作为明代台阁体书法之集大成者,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承续二沈(沈度、沈粲)之正统,更在于将明代官方书风推向国际舞台。日本国门题额一事,实为15世纪东亚文化圈"书法外交"之典范,其意义远超艺术本身,直指中华文明之辐射力。

一、台阁体之革新与庙堂气象
姜氏楷书取法柳公权之筋骨,而参以赵孟𫖯之圆融,形成"方正劲健、墨色沉厚"的独特风格。故宫藏《东铭》册可见其突破台阁体程式化之努力:横画收笔处顿挫如金石,竖画中段凝练似屋漏痕,结字在严谨中暗藏疏密变化。王世贞称其"小变二沈为方整",实指其将宫廷书法的装饰性转化为更具张力的视觉语言,此乃台阁体发展中关键性转捩。

二、东传日本的文化隐喻
何乔远《名山藏》所载日本国门题额事,需置于当时东亚地缘政治背景下解读。足利幕府时期(1336-1573),日本以"五山文化"为媒介积极吸收中国艺术,姜氏书法作为官方认证的"明朝样式",其政治象征意义与艺术价值同等重要。日本使节专程求书,既是对姜氏个人造诣的认可,更是对中华礼乐文明体系的认同。所谓"至宝"之誉,实为东亚文化共同体意识之体现。

三、艺术史评价的再审视
项元汴将姜氏与朱孔肠并称"南路体",揭示其书风在江南官场的流行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书画跋》称其价"不减祝枝山、王宠",恰反映明代中期书法市场对官方书体的价值重估。而《野获编》记载的"白衣跻显贵"现象,更证明姜氏书风已成为科举士子晋身之阶,这种社会功能性的强化,正是台阁体在明代特殊政治生态中的必然发展。

姜立纲个案提示我们:书法史研究需超越"帖学-碑学"二元框架,台阁体作为连接宫廷与民间、中国与域外的特殊载体,其历史价值亟待重新发掘。日本国门题额这一文化事件,不仅见证了个体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更彰显了汉字文化圈在前近代时期以书法为纽带的文明对话模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