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06|回复: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复制链接]


d562af77efb054a16426eddc831984e0.jpg
295010c2551de4674dfe3f5f03ae13a5.png

  清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描绘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少女杜丽娘生于名宦之门,从小知书达礼,虽为封建礼教所束缚,但从未放弃对爱与美的追求。她梦见意中人,追寻意中人,在一次次的义无反顾与奋不顾身中,有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过生与死,也经历过死而复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情,这便是汤显祖对情的最高理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b951a36aa51a76d922e75001b2e25e05.jpg

  甲骨文的复是一个会意字,上方是古人住的半穴式房屋,下方是一只倒着的脚形,以沿着出去的路线原路返回来表达复返的含义。《说文解字》说“复,往来也”,复字的本义是返回、回来,如屈原《九章·哀郢》中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因为返回、回来包涵了还原之意,故而又引申出康复、恢复、修复等义项。《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颜渊曾问他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不为所欲为,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会天下归仁。

a8b600a82ad4e2b2c935e8e7c96e32f3.png

  沿着出去的路线原路返回是将走过的路再走一次,所以复也可表示重复之意。明代诗人钱福在《明日歌》中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诫人们虽然有一个又一个的明天,但如果总是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而一事无成。当然,一个人有可能在重复中放任时光的虚度,也有可能在重复中得到不断的升华。《诗经·卫风·淇奥》言:“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东汉王充在《论衡·量知篇》中说:“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对骨头、象牙、宝玉、矿石进行加工,必须经过日复一日的切磋琢磨;同理,“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做学问也需要不断重复打磨、精雕细琢,因为知识与真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重温重复,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自身进步。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7cff4ddd05818ff7a7f3f08fe7c9d74d.jpg

  《尚书大传·虞夏传》里有:“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描绘了日月光华日复一日照耀大地的灿烂景象,复旦大学校名由此而来。当然,“复旦”除了取光辉绚烂的美好寓意之外,也表达了复兴中华之意。可以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复兴”二字有着最深切的体会。在如林的世界民族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其名也灿,其史也煌。然而,这个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民族,却在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后,于十九世纪中叶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可以说,从鸦片战争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何谓“复兴”?一个“复”字,包涵了太多--惟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惟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走上复兴之路。

f8b3dd4299d7705dc027426d42a349d4.png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之路会有曲折,但真正伟大的民族不会在苦难中沉沦。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中国奇迹”让世人惊叹,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而广泛;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澎湃而深远。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底气和实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2ecbadda8aef475a4d5ec6c437ce3506.png

  回望来时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依然需要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奋勇前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疯度翩翩 发表于 2025-6-30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复":从礼制回归到生命往复的哲学深意》

"复"字甲骨文构形极富深意,上为半穴居所,下作倒止(脚)之形,许慎《说文》训"往来"实得本义。此字不仅记录着先民"出必复返"的生活经验,更蕴含着华夏文明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知。《周易》复卦彖辞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揭示阴阳消长如脚迹往还,终始相续。这种循环往复的宇宙观,恰与《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的天文观测相呼应,先民从日月更迭中悟出"复"的哲学真谛。

汤显祖《牡丹亭》以"情至则复生"的艺术想象,将"复"的哲学推向极致。杜丽娘"死而复生"的叙事,表面是文学虚构,实则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易理。值得注意的是,剧中"复生"情节并非简单还原,而是经历"冥判"后的升华,这与《礼记·祭义》"反古复始"的礼学思想形成奇妙互文——生命的往复从来不是机械重复,而是螺旋上升的回归。

孔子"克己复礼"之教,尤需从字形本义解读。"复礼"非谓复古,实指通过道德践履(足之所行)回归礼之本源。郑玄注《论语》特别指出:"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这种动态的回归意识,在《孟子·离娄》"汤武反之也"的表述中得以延续,形成儒家"反本修古"的实践哲学。

钱福《明日歌》警示的"重复"陷阱,恰可对照《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极重复观。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揭示"复"的双重性:机械重复导致生命耗散(《庄子》谓之"与物相刃相靡"),而自觉的往复则如《诗经》"如切如磋"的修为,终达《大学》"日日新"的境界。王充以琢磨玉器喻学问之道,正是对这种创造性重复的最佳注脚。

"复"字演变史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从穴居时代的空间往返,到《周易》的时间循环;从孔门的道德回归,到理学的复性之说;直至今日"复兴"话语中的文明自觉。每个笔划都沉淀着先人对"回归与超越"的永恒思考,恰如《文心雕龙》所言"沿根讨叶,思转自圆",这正是国学智慧历久弥新的真谛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