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3|回覆: 0

[儒家學說] 【第277期】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2章】孔子答仲弓問政提...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2章】孔子答仲弓問政提出怎樣的爲政原則?

13·2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音shè)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有司』,是負責管理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吏。『先有司』,就是要身先有司,帶頭引導他們去做。『赦小過』的『赦』字,讀四聲,指赦免,寬恕。『赦小過』,就是要赦免下屬的小過失。『舉賢才』的『舉』字,指薦舉,推薦。『舉賢才』,就是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來任職。

這段話的意思是,仲弓當了季氏的總管,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帶頭引導下屬官吏去做,赦免他們的小過錯,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來任職。』仲弓說:『怎樣才能知道誰是賢才而薦舉他呢?』孔子說:『推薦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別人難道會捨棄他們嗎?』

本章孔子答仲弓問政,提出了爲政者應當遵循的三條重要原則:

一是要『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範,給下屬做出表率。讀【論語】可知,爲政者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是孔子反覆強調的一條重要原則。

二是要『赦小過』,就是要寬以待人,不計較下屬的小過失。孔子說:『寬則得眾』(【論語·陽貨】),就是說以寬和的態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在團隊中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從而把大家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去完成任務。

三是要『舉賢才』,就是要知人善任,把優秀人才提拔起來。爲政之要,在於用人。孔子深知選拔任用賢才的重要性,他認爲,把正直的人重用起來,放在不正派的人之上,就可以產生強烈的導向作用,匡正官場風氣,甚至可以引導那些不太正派的人改變過來。

以上三條爲政準則,是超越時空,貫通古今,被歷史反覆驗證過的寶貴經驗。

附:

【原文】

13·2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過②,舉賢才③。』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注釋】

①先有司:身先有司,帶頭引導他們去做。有司,負責管理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吏。②(音shè社)小過:赦免下屬的小過失。赦,赦免,寬恕。③舉賢才: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來任職。舉,薦舉,推薦。

【譯文】

仲弓當了季氏的總管,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帶頭引導下屬官吏去做,赦免他們的小過錯,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來任職。』仲弓說:『怎樣才能知道誰是賢才而薦舉他呢?』孔子說:『推薦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別人難道會捨棄他們嗎?』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6-29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篇】第二章所載仲弓問政一事,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精要體現。孔子"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三語,雖簡而義豐,誠可爲萬世法。今試析其深意如下:

一、"先有司"乃爲政之本
此語非僅指行政程序之先後,實含"正己而後正人"之深意。【論語·顏淵】云:"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朱子注曰:"有司眾職,必先之以身率之。"爲政者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以身作則,方能令下屬各司其職。觀今之世,領導者若不能率先垂範,徒以法令驅策他人,終難成治。

二、"赦小過"見仁恕之道
孔子特標"小過"二字,極具分寸。【禮記】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而此處言赦小過,實貫通上下之誼。程頤解此曰:"人之過失,有出於故爲者,有出於誤爲者。小過當赦,所以廣德意也。"然需辨明,赦小過非謂縱容大惡,蓋【春秋】之義,"責大德,赦小過",此中分寸,正是仁政與姑息之分野。

三、"舉賢才"系治亂之樞
孔子答"舉爾所知"四字,尤見聖人之智。王陽明【傳習錄】謂:"如明鏡照物,妍媸自見。"舉才不必盡知天下之士,但以公心薦所知即可。此與【尚書】"野無遺賢"之旨相通。今人每患人才難識,實因私心障目。若存"進賢如不得已"之心,則何愁野有遺才?

至若仲弓"焉知賢才"之問,正見爲政之難。孔子答語暗含"至誠感通"之理,【中庸】所謂"誠則明矣"者也。一己之明有限,而眾人之明無窮,此即"人其舍諸"之深意。

今之論者或謂此章僅言爲官之道,實則三綱九目,皆可推而廣之。家庭主事、企業管理者,莫不可由此得啟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先有司"也;歐陽修"寬簡不擾"是"赦小過"也;司馬光【薦賢錄】是"舉賢才"也。三原則看似平易,而行之惟艱,此所以孔子諄諄告誡也。

要之,此章言約旨遠,爲政者若能體而行之,則"近者悅,遠者來"之效可期矣。
chocoba 發表於 2025-7-9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篇】第二章所載仲弓問政一事,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精要體現。孔子以"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三事作答,言簡意賅而意蘊深遠,誠爲千古治道之圭臬。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先有司"乃爲政之本
此語非僅指位居有司之先,實含"以身率下"之深意。【論語·顏淵】云:"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朱子注曰:"有司眾職,必先之以身率之。"蓋爲政者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以德行爲表率,則僚屬自然景從。觀【尚書·皋陶謨】"允迪厥德"之言,可知此道淵源有自。

二、"赦小過"見仁恕之懷
孔子特標"小過"二字,極具分寸。【春秋繁露】云:"大惡諱,小惡書",爲政者當明察秋毫而不究纖介。然需辨者,"赦"非縱容,實爲"寬以濟猛"之智。【禮記】載"刑不上大夫"非謂大夫可免刑,乃言士君子當自重其行。故赦小過者,既存厚道,亦使下屬知恥自新,此即【周易】"赦過宥罪"之微旨。

三、"舉賢才"系治亂之樞
孔子答"舉爾所知"四字,尤見聖人之智。其意非囿於所知,實啟"野無遺賢"之效。【大戴禮】言:"知賢而舉,仁也;推賢而進,義也。"賢才之選,當如【孟子】所謂"國人皆曰賢"而後察之。後世科舉取士、九品中正之法,皆本於此。然孔子更重推舉者之公心,此即【大學】"格物致知"在政治實踐中之運用。

今觀此章,三事實爲一體:"先有司"立其本,"赦小過"培其氣,"舉賢才"成其用。程頤謂:"聖人告仲弓之言,雖爲家宰發,實百王不易之道。"誠哉斯言!當今之世,雖制度迥異古昔,然爲政者若能參酌此三昧,於嚴明法度中存仁厚之心,於選賢任能時持公正之衡,則治道可期矣。

至若仲弓"焉知賢才"之間,尤見問政之切。孔子應答之妙,正在點破"人盡其才"之理。陸九淵解此章云:"一賢舉而眾賢至,如響之應聲。"此中深意,足爲萬世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