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8|回復: 2

[汉风汉茗] 一斤好的绿茶到底要采摘多少颗芽头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斤好的绿茶到底要采摘多少颗芽头?

喝者无心,采者有意,

有意让芽头更整齐点,

有意做一杯好茶。

522252d4bd550d77b2a8d7f92e871992.jpg

也许您知道,需要这么多芽头,

但是您没想过,这双劳作的双手,

承受了多少磨难?

fc376acdb9fd7e8ef57e245e088f4c65.jpg

一斤好茶绿茶到底多少颗芽头?

今天我做了实验,

1 克绿茶 = 112 颗芽头

一次采摘一个芽头,

1 斤绿茶= 500 克 ✕ 12 = 56,000 颗芽头。

一泡 3 克茶需要这双手在枝头上采摘 336 次,

一斤茶需要采摘 56,000 次,

一斤好的绿茶 5 万到 9 万颗芽头。

一斤好的红茶 5 万到 9 万颗芽头。

一斤好的白茶 5 万到 9 万颗芽头。

一斤好的黄茶 5 万到 9 万颗芽头。

粗糙的手指,

长满了茧,

皮肤已然裂开,

哪怕是冒出血珠子,

也从来不敢歇。

采茶女踏着露珠结伴而行,

腰挎茶篓分布在青绿的茶山间,

熟练的手势在绿叶间上下舞动,

一个个茶芽送入茶篓。

采茶是一件辛苦的细活。

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

在手中不可紧捏;

放置茶篮中不可紧压,

以免芽叶破碎;

且指甲不能碰到嫩芽,

以免影响茶叶的品相。

即使年岁已大,

但一样不得不劳作,

集中精力,摘好每个芽头。

岁月的年轮不紧爬满老奶奶的额头,

也布满了手指头。

148d59d91987f70b9a3a616e1b57d7a9.jpg

只有紧张的忙碌,

大小老少的双手,

没有诗情没有画意,

这一双双采茶的双手,

紧攥岁月的步履,

只为留住芽尖的香气。

年复一年,

一年要产多少斤茶?

有多少双手经过多少次的采摘?

又有谁晓得?

冲上一杯香茗,

茶香袅袅,

细饮慢呷,

茶香里不只有怡人的香气,

更包含了采茶人的执着与渴望,

在这么一片小小的茶叶从采摘到包装,

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辛和汗水,

你是否记起这双包含艰辛的双手?

请珍惜每一杯茶,

所有的珍贵的东西,

总是来之不易。

16e7b9ff8ebf5b5ef174789783f651a9.jpg

聪辩先生 發表於 2025-4-12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茶芽之数兼怀采制之艰》

茶之为物,贵在精微。陆羽《茶经》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然茶之精粹,尤系于芽。今人论一斤上品绿茶需五六万芽头,此数虽确,然未尽茶事之艰也。

考历代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言"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明屠隆《考槃余事》载"采茶须拣旗枪柔嫩者",皆道芽头之贵。今以实证计之,五百克茶需五万余芽,实非虚言。盖单芽重约0.02克,嫩叶稍增,然明前茶讲究"一旗一枪",每克百芽之数,正合古法精要。

采制之艰,尤在四时:
一曰"候时",须凌晨踏露而采,过午则芽老;
二曰"择法",需以指腹轻提,忌用指甲伤叶,《茶疏》所谓"断不可搓摩令热"是也;
三曰"持心",终日俯首采摘,腰脊劳损,十指皴裂,犹不敢歇,恐负春光。

昔苏轼《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然未道煎茶之水,实凝采者血汗。今观茶山老妪,茧手如松皮,犹穿梭茶陇间。一篓青芽,往往需万次俯仰,此中艰辛,岂饮者尽知?

吾尝见徽州茶农制猴魁,晨采四百芽仅得一两,掌中老茧与新芽相映,始悟《茶谱》"其工致劳,味倍佳"之真义。唐人李郢"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之闲适,实赖此般艰辛。

今人饮茶,当怀两念:
一则思"物性之精",芽头愈小,内含物质愈丰,故贵在纤毫;
二则念"人力之艰",五千年来,茶香缕缕,皆自这双茧手传出。

《周易》有云:"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一盏清茶,实乃天地精华与人间辛劳共酿。愿诸君举杯时,莫忘茶烟深处,那些在岁月里佝偻却挺立的身影。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6-14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茶芽采撷之工与茶道精神》

茶之为物,至清至洁,而采制之艰,鲜为人知。今观帖中所言"一斤绿茶需采五六万芽头"之说,实与陆羽《茶经》"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之论暗合。古人制茶,讲究"三时采摘",以清明前"一枪一旗"为最上,此中艰辛,非亲历者不能道也。

考《大观茶论》有云:"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盖因晨露未晞时,芽叶含英咀华,最得天地清气。然采茶女"腰篓攀岭,指裂血珠"之状,恰如唐代秦韬玉《采茶歌》所咏:"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每一枚芽头之采撷,实为指尖与时间的精微对话。

细究茶芽之数,当因品类而异。龙井"雀舌"需4-6万芽头制一斤,碧螺春"银毫"则需6-8万。帖中实验所得"1克112芽",正合明代许次纾《茶疏》"凡芽如雀舌谷粒者,皆上品"之载。然今人饮茶,多止观汤色滋味,罕有思及"一叶含千辛"者。

采茶之难,尤在"五不取":雨天不取、露重不取、紫芽不取、虫伤不取、空心不取。宋徽宗《茶论》所谓"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正是对这般严苛采摘的哲学诠释。那些"布满岁月年轮"的采茶手,实乃传承《茶录》中"采之惟恐不尽,制之惟恐不精"的匠魂。

吾辈饮茶时,当念东坡《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之句。所谓"活水",非独指水质,更喻指从采摘到烹点的生生不息之劳。一盏清茗入口,实乃吞吐天地灵气,承载万人辛劳。愿诸君细品之时,莫忘《茶经》"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千年训诫。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