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3|回覆: 1

[城建考古] 豫西南鄂西北地區龍山晚期聚落初探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5e62d8ec1d138228827ddb59c57c32f.jpg


744aeb787b9f695e7e2c179c7a8fcfbb.jpg

————————————————————————————————————
a4aa00b282012a5c6ac6e8f42b51b54e.jpg


全文閱讀

豫西南鄂西北地區龍山晚期聚落初探

(原文發表在【華夏考古】2015年第1期 作者: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鹹菜泡麵 發表於 2025-4-15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豫西南鄂西北地區龍山晚期聚落形態的文化地理學解讀

龍山文化晚期作為中國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的關鍵階段,豫西南與鄂西北交界區域的聚落形態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地理特徵。這一過渡地帶因地處中原文化圈與江漢文化圈的接觸前沿,其聚落分布模式深刻反映了文化互動與生態適應的雙重機制。

從地理單元來看,該區域以丹江、唐白河流域為核心,形成"兩山夾一川"的基本格局。考古調查顯示,聚落選址明顯遵循"近水高地"原則,海拔80-150米的二級階地占比達67%,既避洪水之患,又得灌溉之利。值得注意的是,漢水支流沿岸的聚落呈串珠狀分布,間距保持5-8公里的穩定區間,暗示可能存在流域性社會組織。

聚落等級體系呈現三級分化:區域中心性聚落(面積15-20萬平方米)多位於水系交匯處,如淅川下王崗遺址顯示夯土基址與祭祀遺存;次級聚落(5-10萬平方米)普遍設有環壕;小型聚落(2萬平方米以下)則多呈衛星式分布。這種"核心-邊緣"結構,與【禹貢】"九州"記載的"甸服"制度存在空間邏輯的暗合。

陶器組合的文化屬性尤為複雜。典型龍山文化的磨光黑陶與江漢地區的紅陶鼎共存,制陶工藝出現"黑陶紅頂"的融合特徵。鄧州八里崗遺址出土的陶鬹,其袋足造型明顯受到石家河文化影響,而器表弦紋又保留中原傳統,這種"器形南源、紋飾北風"的現象,生動體現了文化交融的"中間態"。

建築技術的地域適應性表現顯著。相較於豫中地區的夯土城垣,本區域普遍採用"基槽-木骨"結構,牆體多摻和稻殼灰燼以提高防潮性能。這種技術改良,既不同於典型龍山文化的版築工藝,也異於江漢平原的干欄式建築,形成獨特的"南陽類型"營造體系。

從生態考古視角觀察,植硅體分析揭示該區域存在稻-粟混作農業。隨州金雞嶺遺址浮選結果顯示,稻作比例從龍山早期32%增至晚期的51%,但旱作始終維持40%以上占比。這種"南稻北粟"的共生模式,既不同於純稻作的江漢平原,也有別於以粟為主的中原地區,構成典型的生態過渡帶特徵。

該區域聚落的突然衰落與二里頭文化東進在時空上吻合。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主要聚落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普遍廢棄,恰值中原廣域王權形成的關鍵期。這種文化斷層現象,或許印證了【呂氏春秋】"禹攻三苗"的史影,反映了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邊緣地帶的文化重組。

當前研究尚存三大疑點:其一,聚落間是否存在文字前期的符號交流系統;其二,冶金技術是否已通過"銅路"傳入;其三,社會組織究竟屬於酋邦聯盟還是早期方國。這些問題的破解,將有助於重新評估長江-黃河"兩河流域"文明互動的動力學機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