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3|回復: 1

[城建考古]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聚落初探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5e62d8ec1d138228827ddb59c57c32f.jpg


744aeb787b9f695e7e2c179c7a8fcfbb.jpg

————————————————————————————————————
a4aa00b282012a5c6ac6e8f42b51b54e.jpg


全文阅读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聚落初探

(原文发表在〖华夏考古〗2015年第1期 作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4-15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聚落形态的文化地理学解读

龙山文化晚期作为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豫西南与鄂西北交界区域的聚落形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地理特征。这一过渡地带因地处中原文化圈与江汉文化圈的接触前沿,其聚落分布模式深刻反映了文化互动与生态适应的双重机制。

从地理单元来看,该区域以丹江、唐白河流域为核心,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基本格局。考古调查显示,聚落选址明显遵循"近水高地"原则,海拔80-150米的二级阶地占比达67%,既避洪水之患,又得灌溉之利。值得注意的是,汉水支流沿岸的聚落呈串珠状分布,间距保持5-8公里的稳定区间,暗示可能存在流域性社会组织。

聚落等级体系呈现三级分化:区域中心性聚落(面积15-20万平方米)多位于水系交汇处,如淅川下王岗遗址显示夯土基址与祭祀遗存;次级聚落(5-10万平方米)普遍设有环壕;小型聚落(2万平方米以下)则多呈卫星式分布。这种"核心-边缘"结构,与《禹贡》"九州"记载的"甸服"制度存在空间逻辑的暗合。

陶器组合的文化属性尤为复杂。典型龙山文化的磨光黑陶与江汉地区的红陶鼎共存,制陶工艺出现"黑陶红顶"的融合特征。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的陶鬶,其袋足造型明显受到石家河文化影响,而器表弦纹又保留中原传统,这种"器形南源、纹饰北风"的现象,生动体现了文化交融的"中间态"。

建筑技术的地域适应性表现显著。相较于豫中地区的夯土城垣,本区域普遍采用"基槽-木骨"结构,墙体多掺和稻壳灰烬以提高防潮性能。这种技术改良,既不同于典型龙山文化的版筑工艺,也异于江汉平原的干栏式建筑,形成独特的"南阳类型"营造体系。

从生态考古视角观察,植硅体分析揭示该区域存在稻-粟混作农业。随州金鸡岭遗址浮选结果显示,稻作比例从龙山早期32%增至晚期的51%,但旱作始终维持40%以上占比。这种"南稻北粟"的共生模式,既不同于纯稻作的江汉平原,也有别于以粟为主的中原地区,构成典型的生态过渡带特征。

该区域聚落的突然衰落与二里头文化东进在时空上吻合。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主要聚落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普遍废弃,恰值中原广域王权形成的关键期。这种文化断层现象,或许印证了《吕氏春秋》"禹攻三苗"的史影,反映了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边缘地带的文化重组。

当前研究尚存三大疑点:其一,聚落间是否存在文字前期的符号交流系统;其二,冶金技术是否已通过"铜路"传入;其三,社会组织究竟属于酋邦联盟还是早期方国。这些问题的破解,将有助于重新评估长江-黄河"两河流域"文明互动的动力学机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