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2|回覆: 1

[城建考古] 盤龍城與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918d11a807d30bcafb837a03653ebe4.jpg

f08a5104e3291a2629d6923cf2ea81ee.jpg

e534907e9bedb5d59447147231834494.jpg

全文閱讀

盤龍城與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
(本文電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施勁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考古】2016年第8期)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4-6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盤龍城與長江中游青銅文明的文明史意義探賾

盤龍城遺址作爲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商代城址,其考古發現不僅填補了商文化南漸的歷史空白,更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改寫了傳統"中原中心論"的認知框架。從文明互鑒的視角審視,盤龍城所代表的長江中游青銅文明實則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在器物層面,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器群呈現出典型的"二元特徵"。如編號49206的青銅斝,其器型明顯承襲二里崗風格,但紋飾卻融入了本地特有的雲雷紋變體;49207號青銅爵的流部處理方式與鄭州商城出土物如出一轍,而足部卻採用了長江流域特有的竹節式造型。這種"器形中原化、紋飾地方化"的現象,恰是文化調適的物化見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49208號青銅鉞,其形制雖源於中原,但尺寸遠超北方同類器物,這種"禮器巨型化"傾向,可能反映了長江流域對權力象徵的獨特表達方式。

從聚落形態觀之,盤龍城的城垣構築技術採用"主城牆+護城坡"的雙重結構,較之中原地區單一的夯土城牆更爲複雜。其宮殿基址的"前朝後寢"格局雖模仿商王都建制,但建築台基的包邊技術卻採用本地發明的紅燒土護壁。這種技術融合表明,長江流域並非被動接受中原文明,而是通過選擇性吸收實現文化創新。

就文明互動機制而言,盤龍城出土的硬陶與原始瓷殘片,其化學成分檢測顯示原料來自湘贛交界處,證明其扮演著"南銅北運"中轉站的角色。甲骨文記載的"南土"經略,在考古實證層面得到呼應。更值得注意的是,盤龍城三期出現的印紋陶因素,暗示著長江中游已形成連接吳城文化、三星堆文化的貿易網絡,這種跨區域互動遠超單純的軍事據點功能。

從長時段文明演進觀察,盤龍城的衰落恰與吳城文化的興起形成時空對應,這種文明重心轉移現象,揭示出長江流域內部存在動態的文化能量傳遞。其青銅冶鑄技術通過"匠人遷徙"方式向周邊擴散,爲後續楚文化的勃興埋下伏筆。司馬遷【史記】所言"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史詩,實則有賴於這類早期文明積澱。

盤龍城的考古學意義,正在於它打破了黃河-長江的二元對立敘事,展現出早期中國"多元互動、輻輳共進"的文明生成模式。這種認識對於我們今天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特質,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