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4|回复: 1

[城建考古] 盘龙城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7-8-1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918d11a807d30bcafb837a03653ebe4.jpg

f08a5104e3291a2629d6923cf2ea81ee.jpg

e534907e9bedb5d59447147231834494.jpg

全文阅读

盘龙城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2016年第8期)



悟空不如丫 发表于 2025-4-6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龙城与长江中游青铜文明的文明史意义探赜

盘龙城遗址作为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代城址,其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商文化南渐的历史空白,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改写了传统"中原中心论"的认知框架。从文明互鉴的视角审视,盘龙城所代表的长江中游青铜文明实则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器物层面,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群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特征"。如编号49206的青铜斝,其器型明显承袭二里岗风格,但纹饰却融入了本地特有的云雷纹变体;49207号青铜爵的流部处理方式与郑州商城出土物如出一辙,而足部却采用了长江流域特有的竹节式造型。这种"器形中原化、纹饰地方化"的现象,恰是文化调适的物化见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49208号青铜钺,其形制虽源于中原,但尺寸远超北方同类器物,这种"礼器巨型化"倾向,可能反映了长江流域对权力象征的独特表达方式。

从聚落形态观之,盘龙城的城垣构筑技术采用"主城墙+护城坡"的双重结构,较之中原地区单一的夯土城墙更为复杂。其宫殿基址的"前朝后寝"格局虽模仿商王都建制,但建筑台基的包边技术却采用本地发明的红烧土护壁。这种技术融合表明,长江流域并非被动接受中原文明,而是通过选择性吸收实现文化创新。

就文明互动机制而言,盘龙城出土的硬陶与原始瓷残片,其化学成分检测显示原料来自湘赣交界处,证明其扮演着"南铜北运"中转站的角色。甲骨文记载的"南土"经略,在考古实证层面得到呼应。更值得注意的是,盘龙城三期出现的印纹陶因素,暗示着长江中游已形成连接吴城文化、三星堆文化的贸易网络,这种跨区域互动远超单纯的军事据点功能。

从长时段文明演进观察,盘龙城的衰落恰与吴城文化的兴起形成时空对应,这种文明重心转移现象,揭示出长江流域内部存在动态的文化能量传递。其青铜冶铸技术通过"匠人迁徙"方式向周边扩散,为后续楚文化的勃兴埋下伏笔。司马迁《史记》所言"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诗,实则有赖于这类早期文明积淀。

盘龙城的考古学意义,正在于它打破了黄河-长江的二元对立叙事,展现出早期中国"多元互动、辐辏共进"的文明生成模式。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特质,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