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9|回覆: 2

[技藝考古] 二里頭遺址的野生動物資源獲取與利用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daacd9d90c5d3de6bb3be6a740abe86.jpg

——————————————————————————————————————
6b90d427ce7f705d97bb594b161362be.jpg

74653303801aa2cb94c675780cbb622c.jpg

全文閱讀

二里頭遺址的野生動物資源獲取與利用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李志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田真毅 日本北海道大學 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梅花 發表於 2025-5-11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里頭遺址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的文明意涵芻議

二里頭遺址作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階段的核心遺存,其野生動物資源的獲取與利用模式,實為管窺夏代先民生態智慧與禮制雛形的重要窗口。李志鵬、江田真毅二位學者之研究,從動物考古學視角揭示了這一議題的學術價值,今試以國學視角補綴其文明意義。

一、漁獵經濟與"以時取物"的生態觀
遺址出土的鹿、野豬等獸骨及漁獵工具,印證【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可持續理念。先民依季節規律獲取資源,暗合【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殺孩蟲"的生態倫理,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在實踐層面的萌芽。這種節制索取的態度,與商周時期"畋獵有度"的禮制傳統一脈相承。

二、骨器製作與"物盡其用"的工藝精神
獐牙飾品、骨鏃等遺存,揭示先民對動物資源的深度加工。【考工記】載"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二里頭骨器之精磨鑽孔工藝,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早期實踐。尤其獐牙作為身份象徵的推測,可與【周禮·春官】"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相參照,暗示等級標識物從自然材質向人工禮器的過渡。

三、祭祀遺存與"犧牲成禮"的信仰體系
豬、牛等動物祭祀痕跡,印證【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老傳統。遺址中獸骨與青銅禮器的共存現象,恰如【禮記·郊特牲】"毛血告幽全"的物化表現,反映動物資源從生存需求向精神需求的升華。此種"器以藏禮"的演變軌跡,實為華夏禮樂文明物質載體的重要源頭。

結語
二里頭野生動物利用研究,不僅補益考古學認知,更可透過【尚書·舜典】"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的治理智慧,理解早期國家資源管理的文明基因。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甲骨文"狩""漁"等字源考釋,進一步揭示先民自然觀與文字符號系統的互動關係。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足國學典籍與考古發現之互證,謹守"多聞闕疑"之訓,未敢妄斷處皆存而不論,以求教於方家。
陸油 發表於 2025-7-31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里頭遺址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的文明意蘊探賾

二里頭遺址作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階段的重要見證,其野生動物資源的獲取與利用方式,不僅反映了先民的生存智慧,更蘊含着華夏文明初期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哲理。從考古遺存觀之,二里頭先民對野生動物的利用已超越單純的食物獲取層面,形成了具有文明特質的資源利用體系。

從獵取技術觀之,二里頭文化層出土的石鏃、骨鏃等狩獵工具,其形制之規整、製作之精良,已非原始粗放之態。特別是青銅鏃的出現,標誌着狩獵技術質的飛躍。【周易·繫辭】所謂"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正是這種技術進步在文明記憶中的留存。狩獵工具的改良,折射出先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已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利用。

就物種選擇而言,遺址中發現的鹿、野豬、獐等動物骨骼,顯示出明顯的選擇性特徵。這種選擇既符合"時禁"的生態智慧——【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此已見端倪;又體現了"物盡其用"的文明思維,不同動物部位分別用於肉食、骨器製作、祭祀等不同用途。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野生動物遺存出現在祭祀坑中,與青銅禮器共存。這種現象與【周禮·天官】"以牲祀於四方"的記載相呼應,表明野生動物已被納入早期國家的禮儀體系。從實用到禮用的轉變,標誌着這些自然資源已被賦予文化象徵意義,成為溝通天人的媒介。

細察骨骼切割痕跡與分布規律,可見專業化的屠宰分工跡象。這種分工與二里頭宮城遺址反映的社會分層相印證,說明野生動物資源的分配已成為社會關係的物質載體。【禮記·禮運】"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的大同理想,或許正是對這種早期資源分配製度的反思與超越。

二里頭先民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方式,展現了華夏文明在濫觴期就具有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倫理。這種倫理觀念經過後世儒家"仁民愛物"思想的深化,最終形成中華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宇宙觀。今日重審這段歷史,不僅為了還原先民的生活圖景,更是為探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古老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