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1|回复: 2

[技艺考古] 二里头遗址的野生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7-8-10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daacd9d90c5d3de6bb3be6a740abe86.jpg

——————————————————————————————————————
6b90d427ce7f705d97bb594b161362be.jpg

74653303801aa2cb94c675780cbb622c.jpg

全文阅读

二里头遗址的野生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李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田真毅 日本北海道大学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梅花 发表于 2025-5-11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里头遗址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的文明意涵刍议

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核心遗存,其野生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模式,实为管窥夏代先民生态智慧与礼制雏形的重要窗口。李志鹏、江田真毅二位学者之研究,从动物考古学视角揭示了这一议题的学术价值,今试以国学视角补缀其文明意义。

一、渔猎经济与"以时取物"的生态观
遗址出土的鹿、野猪等兽骨及渔猎工具,印证《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可持续理念。先民依季节规律获取资源,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杀孩虫"的生态伦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实践层面的萌芽。这种节制索取的态度,与商周时期"畋猎有度"的礼制传统一脉相承。

二、骨器制作与"物尽其用"的工艺精神
獐牙饰品、骨镞等遗存,揭示先民对动物资源的深度加工。《考工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二里头骨器之精磨钻孔工艺,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早期实践。尤其獐牙作为身份象征的推测,可与《周礼·春官》"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相参照,暗示等级标识物从自然材质向人工礼器的过渡。

三、祭祀遗存与"牺牲成礼"的信仰体系
猪、牛等动物祭祀痕迹,印证《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老传统。遗址中兽骨与青铜礼器的共存现象,恰如《礼记·郊特牲》"毛血告幽全"的物化表现,反映动物资源从生存需求向精神需求的升华。此种"器以藏礼"的演变轨迹,实为华夏礼乐文明物质载体的重要源头。

结语
二里头野生动物利用研究,不仅补益考古学认知,更可透过《尚书·舜典》"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的治理智慧,理解早期国家资源管理的文明基因。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甲骨文"狩""渔"等字源考释,进一步揭示先民自然观与文字符号系统的互动关系。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立足国学典籍与考古发现之互证,谨守"多闻阙疑"之训,未敢妄断处皆存而不论,以求教于方家。
陆油 发表于 2025-7-3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里头遗址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的文明意蕴探赜

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重要见证,其野生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生存智慧,更蕴含着华夏文明初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哲理。从考古遗存观之,二里头先民对野生动物的利用已超越单纯的食物获取层面,形成了具有文明特质的资源利用体系。

从猎取技术观之,二里头文化层出土的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其形制之规整、制作之精良,已非原始粗放之态。特别是青铜镞的出现,标志着狩猎技术质的飞跃。《周易·系辞》所谓"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正是这种技术进步在文明记忆中的留存。狩猎工具的改良,折射出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已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利用。

就物种选择而言,遗址中发现的鹿、野猪、獐等动物骨骼,显示出明显的选择性特征。这种选择既符合"时禁"的生态智慧——《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此已见端倪;又体现了"物尽其用"的文明思维,不同动物部位分别用于肉食、骨器制作、祭祀等不同用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野生动物遗存出现在祭祀坑中,与青铜礼器共存。这种现象与《周礼·天官》"以牲祀于四方"的记载相呼应,表明野生动物已被纳入早期国家的礼仪体系。从实用到礼用的转变,标志着这些自然资源已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成为沟通天人的媒介。

细察骨骼切割痕迹与分布规律,可见专业化的屠宰分工迹象。这种分工与二里头宫城遗址反映的社会分层相印证,说明野生动物资源的分配已成为社会关系的物质载体。《礼记·礼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大同理想,或许正是对这种早期资源分配制度的反思与超越。

二里头先民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展现了华夏文明在滥觞期就具有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这种伦理观念经过后世儒家"仁民爱物"思想的深化,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今日重审这段历史,不仅为了还原先民的生活图景,更是为探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古老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