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鼎銘文與召公養老考略
堇鼎作為西周早期重要青銅器,其銘文所載"堇"奉燕侯之命赴宗周向召公奉獻食物的史實,為研究周初養老制度提供了關鍵物證。本文擬從銘文釋讀、禮制內涵及歷史背景三方面略作闡發。
一、銘文考釋與史實鈎沉 堇鼎銘文載:"堇奉燕侯命,詣宗周事召公,獻饋於太保。"此中"太保"即召公奭,位居三公。【周禮·天官】載"太保掌養萬民",與銘文所述職司相合。所謂"獻饋",當指燕地特產的時鮮食物,此乃諸侯定期向王室老臣致膳之制。【禮記·王制】云"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召公作為宗周元老,享此禮遇正合周制。
二、養老禮制的物質呈現 銘文特記"堇"奉獻之事,實具深意。青銅器銘文多載軍國大事,而此獨錄飲食細務,恰印證【尚書·酒誥】"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之訓。周人以食禮體現孝道,推及國老,形成"養老乞言"制度。【詩經·行葦】"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的描寫,與堇鼎所述儀式可互為參證。鼎中盛食不僅是物質供給,更是"敬德保民"政治倫理的物化象徵。
三、召公身份的特殊意義 召公兼有王室宗親與開國重臣雙重身份,其養老規格具有示範效應。【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召公巡行鄉邑,決獄棠樹下",可見其德高望重。堇鼎所記燕侯遣使致膳,既體現"諸侯世祀"的責任,亦反映周初"親親尊尊"的治理邏輯。值得注意的是,銘文未言祭祀而專述奉養,暗示西周早期已從殷商"重祭"轉向"重人"的禮制變革。
結語 堇鼎銘文雖簡,卻為周代養老制度提供了雙重證據:既與傳世文獻所述"虞庠養老"相契合,又以實物形態補充了諸侯履行贍養義務的具體方式。此器不僅關乎燕國史事,更為理解西周"德孝相濟"的治理思想提供了關鍵註腳。考古材料與文獻互證,方見三代禮制之精微。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