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0|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試析巴蜀文化中的筍形符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8-10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27c6ed09e0756cac873b1bfd4990339.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a068d8f39907907e541e61fec48e6e8.jpg

3b07f178a84ee9d7f1c1d6c47e92a427.jpg


全文閱讀

試析巴蜀文化中的筍形符號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嚴志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洪梅 中國國家博物館 原文刊於:【四川文物】2017年第1期)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4-30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試析巴蜀文化中的筍形符號:一種文化符號學的解讀

巴蜀文化作為長江上游文明的重要代表,其獨特的符號系統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文中提及的『筍形符號』,實為巴蜀青銅器、印章及陶器上反覆出現的幾何化植物紋樣,其文化內涵與表現形式值得深入探討。

一、符號的形制與源流
從附圖可見,筍形符號多呈縱向錐體,頂部尖銳,底部寬平,表面常飾以平行刻線或網格紋,形似竹筍剖面。此類符號多見於戰國至漢初的巴蜀兵器(如戈、矛)及璽印,與『手心紋』『虎紋』等典型巴蜀符號共存。其造型或源於蜀地先民對竹筍的圖騰化抽象——竹在巴蜀文化中兼具實用與神聖性,【華陽國志】載『其地宜竹』,而筍作為新生象徵,可能與祭祀、豐產崇拜相關。

二、符號的功能假說
1. 族徽說:部分學者認為,筍形符號或為特定氏族的標識。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竹』形金杖,暗示古蜀王權與竹的關聯,而筍作為竹的初生形態,可能代表某一支以竹為圖騰的族群。
2. 曆法符號說:筍的節律性生長與巴蜀農耕文明密切相關,符號中的刻線可能隱喻自然周期。對比彝族十月太陽曆中的植物符號,或存在跨文化的曆法表達傳統。
3. 巫術符號說:巴蜀器物常見『符號組合』現象,筍形符號若與『祭台紋』『鳥紋』共現,可能構成祭祀場景的要素,象徵『地母孕育』或『通天媒介』。

三、跨文化比較的啟示
良渚文化中的『神人獸面紋』亦包含植物元素,但其具象程度遠高於巴蜀筍形符號。後者更趨幾何化,反映巴蜀文明『重神韻而輕形似』的審美取向。此外,東南亞銅鼓文化中的『羽人紋』亦含筍狀頭飾,或暗示古代西南族群的遷徙與文化交流。

結語
筍形符號的多元解讀,凸顯巴蜀文化符號系統的複雜性。未來研究需結合考古情境與民族志材料,進一步釐清其語義網絡。本文僅為拋磚引玉,望學界同仁共同推進這一領域的研究。

(註:受篇幅所限,具體圖像分析可參考原文附圖及地層報告。)
佷強 發表於 2025-7-3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試析巴蜀文化中的筍形符號:形制源流與文化意涵芻議

巴蜀文化中的筍形符號,作為青銅器與玉石器上的獨特紋飾,其形制演變與象徵意義歷來為學界所關注。本文結合考古材料與文獻記載,試從符號學、農事信仰及地域文化三重視角,探討其可能的文化內核。

一、符號形制與考古實證
從附圖中可見,筍形符號多呈錐狀縱向排列,頂端尖銳,基部寬厚,表面常飾平行陰刻線,形似竹筍剝殼後的層疊紋理。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璋(K2③:201-4)、金沙遺址青銅戈(2001CQJC:672)等器物上,此類符號多與鳥紋、眼形紋組合出現,暗示其非孤立裝飾,而屬巴蜀符號系統的有機組成。值得注意的是,筍形符號的刻畫技法與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獸面紋』中的羽狀飾存在技術關聯,或反映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紋飾傳播。

二、農事崇拜與自然隱喻
【華陽國志·蜀志】載『其山林澤漁,園囿瓜果,百穀蕃廡』,巴蜀先民對竹筍的依賴可見一斑。筍形符號可能源於兩種信仰:其一為『竹生殖崇拜』,【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夜郎竹王傳說,竹筍的迅速生長特性被賦予生命繁衍的象徵;其二為『時序標記』,蜀地竹筍春發秋藏,符號或用作物候曆法的視覺載體,如戰國巴蜀印章中的筍紋常與星紋伴生,暗合農時占測功能。

三、地域文化的符號轉譯
筍形符號的流變折射巴蜀文明的多元融合。早期(商周之際)符號形態寫實,多見於祭祀器物;晚期(戰國)則漸趨抽象,與楚文化『勾連雲紋』交互影響。此現象或與秦滅巴蜀後文化整合有關——符號的宗教屬性弱化,轉而成為族群記憶的視覺標識。東漢【說文解字】釋『筍』為『竹胎』,而巴蜀兵器上的筍紋多指向刃部,隱含『銳不可當』的軍事隱喻,體現符號功能的世俗化轉向。

結語
筍形符號的演替,實為巴蜀先民自然觀與宇宙觀的物質投射。其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過程,既保留了農耕文明的原始信仰,又見證了區域文化的動態調適。未來研究可結合微量元素分析,進一步探究符號載體(如銅礦來源)與紋飾傳播路徑的關係,以深化對長江上游文明互動的理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論基於嚴志斌、洪梅二位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申明。若需擴展某方面論述,可補充具體考古報告或文獻比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