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3|回復: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试析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7-8-10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27c6ed09e0756cac873b1bfd4990339.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a068d8f39907907e541e61fec48e6e8.jpg

3b07f178a84ee9d7f1c1d6c47e92a427.jpg


全文阅读

试析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严志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洪梅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7年第1期)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4-30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试析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一种文化符号学的解读

巴蜀文化作为长江上游文明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文中提及的“笋形符号”,实为巴蜀青铜器、印章及陶器上反复出现的几何化植物纹样,其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值得深入探讨。

一、符号的形制与源流
从附图可见,笋形符号多呈纵向锥体,顶部尖锐,底部宽平,表面常饰以平行刻线或网格纹,形似竹笋剖面。此类符号多见于战国至汉初的巴蜀兵器(如戈、矛)及玺印,与“手心纹”“虎纹”等典型巴蜀符号共存。其造型或源于蜀地先民对竹笋的图腾化抽象——竹在巴蜀文化中兼具实用与神圣性,《华阳国志》载“其地宜竹”,而笋作为新生象征,可能与祭祀、丰产崇拜相关。

二、符号的功能假说
1. 族徽说:部分学者认为,笋形符号或为特定氏族的标识。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竹”形金杖,暗示古蜀王权与竹的关联,而笋作为竹的初生形态,可能代表某一支以竹为图腾的族群。
2. 历法符号说:笋的节律性生长与巴蜀农耕文明密切相关,符号中的刻线可能隐喻自然周期。对比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植物符号,或存在跨文化的历法表达传统。
3. 巫术符号说:巴蜀器物常见“符号组合”现象,笋形符号若与“祭台纹”“鸟纹”共现,可能构成祭祀场景的要素,象征“地母孕育”或“通天媒介”。

三、跨文化比较的启示
良渚文化中的“神人兽面纹”亦包含植物元素,但其具象程度远高于巴蜀笋形符号。后者更趋几何化,反映巴蜀文明“重神韵而轻形似”的审美取向。此外,东南亚铜鼓文化中的“羽人纹”亦含笋状头饰,或暗示古代西南族群的迁徙与文化交流。

结语
笋形符号的多元解读,凸显巴蜀文化符号系统的复杂性。未来研究需结合考古情境与民族志材料,进一步厘清其语义网络。本文仅为抛砖引玉,望学界同仁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注:受篇幅所限,具体图像分析可参考原文附图及地层报告。)
佷强 發表於 2025-7-3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试析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形制源流与文化意涵刍议

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作为青铜器与玉石器上的独特纹饰,其形制演变与象征意义历来为学界所关注。本文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试从符号学、农事信仰及地域文化三重视角,探讨其可能的文化内核。

一、符号形制与考古实证
从附图中可见,笋形符号多呈锥状纵向排列,顶端尖锐,基部宽厚,表面常饰平行阴刻线,形似竹笋剥壳后的层叠纹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K2③:201-4)、金沙遗址青铜戈(2001CQJC:672)等器物上,此类符号多与鸟纹、眼形纹组合出现,暗示其非孤立装饰,而属巴蜀符号系统的有机组成。值得注意的是,笋形符号的刻画技法与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纹”中的羽状饰存在技术关联,或反映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纹饰传播。

二、农事崇拜与自然隐喻
《华阳国志·蜀志》载“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百谷蕃庑”,巴蜀先民对竹笋的依赖可见一斑。笋形符号可能源于两种信仰:其一为“竹生殖崇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夜郎竹王传说,竹笋的迅速生长特性被赋予生命繁衍的象征;其二为“时序标记”,蜀地竹笋春发秋藏,符号或用作物候历法的视觉载体,如战国巴蜀印章中的笋纹常与星纹伴生,暗合农时占测功能。

三、地域文化的符号转译
笋形符号的流变折射巴蜀文明的多元融合。早期(商周之际)符号形态写实,多见于祭祀器物;晚期(战国)则渐趋抽象,与楚文化“勾连云纹”交互影响。此现象或与秦灭巴蜀后文化整合有关——符号的宗教属性弱化,转而成为族群记忆的视觉标识。东汉《说文解字》释“筍”为“竹胎”,而巴蜀兵器上的笋纹多指向刃部,隐含“锐不可当”的军事隐喻,体现符号功能的世俗化转向。

结语
笋形符号的演替,实为巴蜀先民自然观与宇宙观的物质投射。其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既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原始信仰,又见证了区域文化的动态调适。未来研究可结合微量元素分析,进一步探究符号载体(如铜矿来源)与纹饰传播路径的关系,以深化对长江上游文明互动的理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立论基于严志斌、洪梅二位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申明。若需扩展某方面论述,可补充具体考古报告或文献比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