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4|回復: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试析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7-8-10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27c6ed09e0756cac873b1bfd4990339.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a068d8f39907907e541e61fec48e6e8.jpg

3b07f178a84ee9d7f1c1d6c47e92a427.jpg


全文阅读

试析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严志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洪梅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7年第1期)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4-30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试析巴蜀文化中的笋形符号:一种文化符号学的解读

巴蜀文化作为长江上游文明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文中提及的“笋形符号”,实为巴蜀青铜器、印章及陶器上反复出现的几何化植物纹样,其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值得深入探讨。

一、符号的形制与源流
从附图可见,笋形符号多呈纵向锥体,顶部尖锐,底部宽平,表面常饰以平行刻线或网格纹,形似竹笋剖面。此类符号多见于战国至汉初的巴蜀兵器(如戈、矛)及玺印,与“手心纹”“虎纹”等典型巴蜀符号共存。其造型或源于蜀地先民对竹笋的图腾化抽象——竹在巴蜀文化中兼具实用与神圣性,《华阳国志》载“其地宜竹”,而笋作为新生象征,可能与祭祀、丰产崇拜相关。

二、符号的功能假说
1. 族徽说:部分学者认为,笋形符号或为特定氏族的标识。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竹”形金杖,暗示古蜀王权与竹的关联,而笋作为竹的初生形态,可能代表某一支以竹为图腾的族群。
2. 历法符号说:笋的节律性生长与巴蜀农耕文明密切相关,符号中的刻线可能隐喻自然周期。对比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植物符号,或存在跨文化的历法表达传统。
3. 巫术符号说:巴蜀器物常见“符号组合”现象,笋形符号若与“祭台纹”“鸟纹”共现,可能构成祭祀场景的要素,象征“地母孕育”或“通天媒介”。

三、跨文化比较的启示
良渚文化中的“神人兽面纹”亦包含植物元素,但其具象程度远高于巴蜀笋形符号。后者更趋几何化,反映巴蜀文明“重神韵而轻形似”的审美取向。此外,东南亚铜鼓文化中的“羽人纹”亦含笋状头饰,或暗示古代西南族群的迁徙与文化交流。

结语
笋形符号的多元解读,凸显巴蜀文化符号系统的复杂性。未来研究需结合考古情境与民族志材料,进一步厘清其语义网络。本文仅为抛砖引玉,望学界同仁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注:受篇幅所限,具体图像分析可参考原文附图及地层报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