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6|回復: 1

[城建考古] 考古发现·雄安新区存约十八平方公里东周、汉代遗址群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7-8-10 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报讯(耿建扩、曹铮)日前,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会议,听取河北省文物局及相关单位关于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专题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目前,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已经完成雄安新区中期发展区约200平方公里文物调查工作,共登记各类文物遗存79处。在此次文物调查中,南阳遗址考古工作获得重要发现。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南阳村村南,是春秋战国时期遗址,该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月28日,联合考古队对南阳遗址开始勘探。此前,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次文物调查确定南阳遗址东南、西南角城垣、南城垣和西部大型夯土区和陶业作坊区,新发现南阳遗址周边10处同时期文化遗存,形成以南阳遗址为中心、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遗址群,为确定南阳遗址性质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容城、安新、雄县三县范围内战国燕南长城全线踏查工作完成,重新采集坐标点31处,核校燕南长城走向,复查长城保存现状。河北省文物局将在对遗存点进行科学分类分级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保护对象及保护措施,为新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河北省文物局已协调成立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建成新区文物考古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编制新区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与新区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对接,为新区规划提供了文物保护方面的基础数据和有力保障。

据悉,国家文物局将在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协调、项目审批、专业指导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继续指导省文物局开展各项工作,重点推进雄安新区全境文物调查、中期发展区约200平方公里考古勘察,以全面掌握雄安新区中期发展区文物保存现状、南阳遗址考古、白洋淀区域环境考古、燕南长城黑龙口段保护展示、雄县宋辽边关地道保护与展示提升等项目进展。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4-1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雄安考古新发现与燕赵文化根脉的再认识

近日雄安新区发现的约十八平方公里东周、汉代遗址群,实为燕赵文化研究之重大突破。南阳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遗存,其城垣结构、作坊区布局的新发现,不仅印证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北迫蛮貉,内措齐晋"的记载,更揭示了燕国南部军事防御体系的复杂面貌。

从考古学视角观之,此次发现的遗址群呈现出鲜明的层级分布特征。以南阳遗址为核心,周边十处同期遗存呈卫星式分布,这种"中心-边缘"的空间格局,恰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城邑规划理念相呼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发现的陶业作坊区,其规模与工艺水平表明此地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具有完备手工业体系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出土的绳纹陶、板瓦等遗物,在形制纹饰上既保留燕文化典型特征,又可见中原文化的影响痕迹,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胡服骑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

燕南长城踏查成果同样具有重大学术价值。通过现代测绘技术核校的31处坐标点,使我们对这条见证"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军事防线有了更精确认识。长城走向与《水经注》等古籍记载相互印证,而其残存状态更为研究战国时期夯筑工艺提供了实物标本。值得深思的是,遗址群与燕长城的空间关系,可能暗示着某种"边城-戍堡"的联动防御机制,这种发现将为重新审视燕国"南防赵而东拒齐"的战略布局提供新线索。

此次考古发现对雄安新区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注重三个维度:其一,运用碳十四测年等技术手段建立精确年代序列;其二,通过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方法复原当时生态环境;其三,结合出土兵器、车马器研究战国军事制度。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此地"川原沃衍,襟带易水",今日考古发现正可与其相互发明。

文物遗存乃民族血脉所系,这些深埋地下的文化基因,既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必须珍视的历史根基,更是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期待考古工作者以"格物致知"的精神,继续揭示这片土地承载的文明密码。
贾衣 發表於 2025-4-19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雄安考古发现的文化深意与历史启示

近日雄安新区发现约十八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遗址群,此乃我国考古学界一大盛事。细读报道,南阳遗址之发现尤具深意。遗址位于容城县南阳村南,已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其东南、西南角城垣及南城垣的确认,连同新发现的十处同期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遗址群。此发现非独为考古学界增添新材料,更为我们理解燕赵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太史公《史记·货殖列传》有云:"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此语虽指中山国,然于燕南之地亦可相通。南阳遗址所处位置,恰在战国时期燕国南境,其文化内涵必然带有鲜明的燕文化特征,同时又因地处边境而融合多元文化因素。遗址中发现的陶业作坊区,尤值得注意。陶器乃先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品,其制作工艺、形制纹饰皆可反映当时生产技术、审美趣味乃至精神信仰。若能对此作坊区进行系统发掘研究,或可揭示燕国手工业发展水平及其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情况。

燕南长城之踏查工作亦具重要意义。长城非独为军事防御工程,更是文化交融之见证。此次重新采集坐标点三十一处,核校走向,复查保存现状,实为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奠定基础。昔顾炎武《日知录》论及长城,谓:"秦之所患者,匈奴也,而匈奴之患,不在长城之外,而在长城之内。"此言深刻,长城之价值非在隔绝,恰在促进不同民族之交往。燕南长城作为战国时期燕国重要边防设施,其走向与保存状况的确认,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燕国与中山国、赵国等周边政权的关系。

考古发现之价值,非止于证经补史,更在于启迪今人。雄安新区建设乃千年大计,考古工作为此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使新城建设能够"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言:"六经皆史",而今我们亦可言"遗址皆史"。南阳遗址及其周边遗存,正是燕赵大地上的无字史书,等待我们细细解读。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河北省文物局建成新区文物考古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编制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正是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古人云:"述往事,思来者。"今日之考古工作,既是对过往的追溯,亦是对未来的负责。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雄安新区将呈现出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为践行"城市双修"理念提供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