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0|回覆: 0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降逆和胃方

[複製連結]
+
文強 發表於 2017-8-9 1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馬駿,男,漢族,1940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全國名中醫,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中醫。他幼年習醫,熟讀經典,拜名師,勤臨證,從醫六十餘載,學驗俱豐,在內、婦、兒科疾病診治中駕輕就熟,尤擅長脾胃病的治療。學術主張『顧脾為先,辨證為要,調和致中』,從脾胃中焦辨治雜病,療效顯著。

組成:太子參10克,白朮10克,姜半夏10克,麥冬15克,生薏苡仁20克,炒黃芩15克,仙鶴草15克,木蝴蝶6克,烏賊骨15克,浙貝母9克,白及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糜爛性胃炎伴膽汁反流,食管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出血活動期等,證屬脾胃不和、胃氣上逆,見胃脘痞滿不舒、口乾口苦、反酸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和二煎藥液相混,早晚分兩次服。

方解:方中以太子參健脾益氣養陰,白朮健脾益氣和胃,生薏苡仁健脾和胃祛濕,三藥並用,共奏健脾之效。姜半夏降逆和胃燥濕,炒黃芩燥濕苦降,麥冬養陰和胃降逆,三藥並用共奏和胃降逆之效。肺主氣,主治節,可調全身氣機運行。肺之功能失調,可致脾胃中焦樞紐失衡,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故馬駿主張從肺論治胃食管反流等胃氣不降之病,多選用入肺經的木蝴蝶、浙貝母以達宣發肅降之效。木蝴蝶亦有疏肝和胃之功。浙貝母與烏賊骨相配為『烏貝散』,具有制酸止痛之效。脾胃病多為慢性病,『久病致虛,久病兼瘀』,故選用仙鶴草補虛及活血化瘀止痛。胃病者,胃絡受損而血出,故選用白芨收斂止血止痛。炙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加減:兼有胃灼熱嘈雜者可加入白芍、黃連、吳茱萸等;兼有呃逆嘔吐者可加入旋復花、代赭石、生薑等;兼有體倦乏力,大便黏滯者可加入砂仁、藿香、佩蘭等;兼有食後脹滿不適者可加入焦三仙、雞內金、雞矢藤等;口乾欲飲,隱隱作痛顯著者可加入百合、石斛、玉竹;脹滿疼痛顯著者可加入枳殼、烏藥、五靈脂等。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iceyue 發表於 2025-7-7 20:3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馬駿降逆和胃方之立方精義與脾胃氣機調燮之道】

馬駿先生此方深得【內經】"脾胃者,倉廩之官"之要旨,其組方法度謹嚴,暗合仲景建中湯、麥門冬湯之遺意,又參東垣脾胃學說之精微,誠為當代調治脾胃病之典範。余試從三才五行之道析其妙義:

一、天地人三才相應之配伍
方中太子參、白朮、薏苡仁稟土德之厚,健運中州如地載物;姜半夏、黃芩得金氣之肅,降逆和胃似天垂象;麥冬、木蝴蝶具木性之柔,滋陰調肝若人通和。此三才相配,正合【傷寒論】"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之訓。

二、五行生剋制化之玄機
其組方尤重肺金肅降之功,木蝴蝶、浙貝母之選,既承【醫宗金鑒】"肺主一身之氣"之說,又暗合五行金克木以制肝橫,金生水以濟胃陰之妙。烏賊骨、白及相須為用,既取象比類以固胃膜,又合"急則治標"之旨,深得【本草綱目】制酸止血之要。

三、升降出入氣機之調燮
方中白朮升清陽,半夏降濁陰,佐以薏苡仁淡滲下趨,黃芩苦降泄熱,恰如【吳醫匯講】所云:"治脾胃者,必知其升降之樞機"。更妙在仙鶴草一味,既補虛勞又活瘀滯,解"久病入絡"之困,實承葉天士絡病學說之緒餘。

四、辨證加減之圓機活法
其加減法度尤見功力:白芍、黃連之配,暗含戊己丸瀉火護陰之巧;旋復、代赭之用,實宗仲景旋復代赭湯之意;至若焦三仙、雞內金之屬,又得【韓氏醫通】消導化積之真傳。每味增損皆有所本,非積數十年臨證經驗不能為此。

此方之妙,在於不執攻補,重在調和;不囿局部,着眼整體。其"從肺論治胃病"之創見,尤發前人所未發,既合【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之經旨,又與現代醫學"腦-腸-肺軸"理論若合符節。學者若能參透此中氣化之機,則脾胃諸疾之治,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謹遵醫囑,辨證施用)
龔秋 發表於 2025-7-30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馬駿降逆和胃方之經方化裁與脾胃氣機升降論】

馬駿先生此方深得【內經】"脾胃為後天之本"要旨,融匯東垣補土學說與葉天士胃陰理論,其組方之妙,尤在肺胃同治、升降相因。考【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馬氏以木蝴蝶、浙貝母宣肅肺氣,實寓"提壺揭蓋"之智,此乃深得【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胃必先調氣"三昧。

方中太子參、白朮、薏苡仁構成健脾三才陣,暗合四君子湯減茯苓之變。尤妙在去甘溫之人參而易為清補之太子參,既避溫燥傷陰之弊,又合"胃喜潤惡燥"之性。姜半夏配炒黃芩,乃取仲景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之法,麥冬之用則師法葉氏養胃湯意,三藥共成降逆之樞機。

烏貝散與白及配伍尤見匠心,【本草崇原】謂烏賊骨"主女子赤白漏下",今移治胃絡損傷,正合"異病同治"之旨。仙鶴草一物而兼補虛、化瘀、止血三功,【百草鏡】稱其"治吐血跌扑",馬氏用於久病入絡之證,實得"治血先治氣"之奧義。

至若加減法更見圓機活法:加左金丸(黃連、吳茱萸)治嘈雜,取法丹溪;入旋覆代赭湯意治呃逆,宗法仲景;佐芳香化濁藥治濕滯,承襲藿香正氣散精髓。其用焦三仙消食、百合潤燥、枳殼行氣,皆本"六腑以通為補"之經旨。

今人治胃病多執清熱止痛一途,馬氏此方獨重氣機升降,其"從肺論治"思想尤啟後學。觀【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門,葉天士每以枇杷葉、杏仁調肺胃,馬氏木蝴蝶之用可謂古今輝映。然需申明者,辨證仍當遵"三因制宜"之訓,若見舌絳無苔之胃陰枯涸證,則宜參入沙參麥冬湯意化裁。

此方之妙,全在把握"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樞要,其組方邏輯實為經方思維與現代臨床結合之典範。學者當於"調和致中"四字細加玩味,方能得見馬氏六十載臨證心法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