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3|回覆: 0

[文化反思] 新知新覺·中國古代戰略文化的幾個核心話語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4-12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道尚義 慎戰重戰 貴謀尚計 造勢任勢

中華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略文化。這一戰略文化力斥強權與霸道,以重道尚義為價值取向,提出『慎戰』與『重戰』交互為用的國防理念,主張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衝突中講求謀略,強調實力是制勝的基礎。這構成了中國古代戰略文化的核心話語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和平主義情懷與卓越政治智慧。

重道尚義,以德立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道尚義、以德立國的處世之道,認為暴力、強權絕非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各國在處理邦交關係上應遵循親仁善鄰的和平之道。在中華文化中,窮兵黷武一向被斥為『霸道』。先秦諸子對於治國之道雖各持己見,但對於『霸道』則同聲譴責,其中儒、墨兩家的『非戰』思想就是反對『霸道』的典型代表。中國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義德教為價值取向,倡導『懷遠以德,不聞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則。在邊疆治理中,倡導修德安民,將開邊墾殖、互市交流、融合發展作為治邊要務,致力於營造祥和安寧的周邊環境。

慎戰重戰,和平永續。中國自古疆域遼闊,強鄰代興,周邊擾攘從未曾停息。面對險惡的地緣環境,中華民族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以強大的國防力量為後盾震懾強敵、維護和平。面對來自周邊的安全威脅,我國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戰』『重戰』交互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慎戰觀,即以高度理性、審慎的態度對待戰爭。慎戰觀強調『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的原則,擯斥『怒而興師』『慍而致戰』的好戰之舉;慎戰觀倡導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積極國防理念,深刻闡釋了慎戰與重戰、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將慎戰觀落實到國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戰、備戰。知戰是指深入研究戰爭與和平的關係、戰爭的內在規律、戰與和的利害得失;備戰則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對戰爭常備不懈,以形成對己有利的戰略態勢。

貴謀尚計,不戰而勝。中國古代兵家談論戰事,大都以禁暴止戰為旨歸,強調師以義動,其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以謀取勝』。例如,【六韜】倡導『文伐』,【孫子】主張『謀攻』。這種貴謀尚計的思想成為後世籌劃戰守的圭臬。總體來看,中國古代謀略運用的精髓可以歸納為:道勝為上、政勝為本、柔勝為用。所謂『道勝為上』,是指道義的優勝是謀略運作的最高目標。『道勝』要求體現軍事行動的道義合法性,取得以德服人、海內歸心的效果。所謂『政勝為本』,是指政治目標、政治謀略是戰略謀劃的主體與核心,政略的實質是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諸如時勢、人心、民情、道義、邦交等政治資源,使之發揮最大戰略效能。所謂『柔勝為用』,是指以間接、迂迴、柔性的方式贏得勝利。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通過運用國家軟實力達到戰略目標,實現不戰而勝的戰略效果。

實力為本,造勢任勢。在中國古代戰略理論中,實力是克敵制勝的物質基礎。先秦諸子談論國防之道時,大多將國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為兵之數,存乎聚財』,【商君書】的『農戰』論等,都強調國家實力的重要性。實力是制勝之基,依託實力形成戰略優勢,進而轉化為勝勢,是戰略謀劃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謀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實現未戰先勝的『形勝』。實現『形勝』,首先要『聚力』,然後要『造勢』與『任勢』。『聚力』就是厚植國力,聚合一切有利因素,形成對敵鬥爭的壓倒性優勢。所謂『造勢』,即依託自身強大的實力,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局勢,以威懾、壓制並最終戰勝對手。所謂『任勢』,是指將客觀的物質力量與主觀的謀略運作有機結合,將固定的、靜態的力量轉化為動態的威勢,進而贏得勝利。歷史證明,正義的力量並不能自動戰勝邪惡,惟有通過『任勢』,依託強大的實力、發揮正義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亂、實現和平。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17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古代戰略文化體系之當代詮釋

(一)道義本體論之戰略哲學
中國傳統戰略思想以"道"為最高範疇,形成獨特的戰略哲學體系。【孫子兵法】開篇"五事七計"以"道"居首,【吳子】強調"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皆體現道義優先的戰略價值觀。考諸【左傳】"止戈為武"的訓詁,可見中華戰略文化將暴力工具理性嚴格限定於道義目的理性之下。這種"以道統術"的思想傳統,與西方馬基雅維利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二)慎戰思想的辯證邏輯
【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的警示,與【孫子兵法】"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的辯證思維,共同構建了"慎戰—重戰"的二元統一體。漢代晁錯【言兵事疏】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間接戰略,唐代李靖【李衛公問對】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均體現了戰爭手段的審慎運用。這種戰略思維在鄭和下西洋的和平遠航中得到歷史印證。

(三)謀略運用的三重境界
1. 道勝層面:【三略】"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揭示民心向背決定戰爭合法性
2. 政勝層面:管仲"尊王攘夷"戰略展現政治謀略的統合功能
3. 術勝層面:諸葛亮"攻心為上"體現心理戰的藝術高度

(四)勢的動力學闡釋
【孫臏兵法】"勢者,因利而制權"的命題,與【鬼谷子】"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的比喻,共同構建了動態制衡的戰略觀。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勢之順者即理之當然",將客觀力量對比與主觀能動性統一於歷史實踐之中。

結語:
中國古代戰略文化體系以"道—慎—謀—勢"為基本架構,形成有機聯繫的概念群。在當代國際關係中,這種強調道義合法性、戰略節制性、智慧創造性和動態平衡性的思想傳統,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錢穆先生曾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重新詮釋傳統戰略智慧,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郝岢 發表於 2025-7-18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華戰略文化之精義與當代價值】

中華戰略文化實乃五千年文明積澱之瑰寶,其以"重道尚義、慎戰重戰、貴謀尚計、造勢任勢"為綱維,形成獨具東方智慧的完整體系。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其現代意義。

一、道義為本的文明特質
"重道尚義"非虛言,實為華夏文明之基因。【尚書】"協和萬邦"、【左傳】"止戈為武"之說,皆顯王道思想。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訓示,與墨子"非攻"主張相呼應,形成"以德服人"的戰略倫理。漢唐和親政策、明代鄭和下西洋,皆體現"懷柔遠人"的實踐智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道義觀絕非迂闊,而是建立在"德力相濟"的辯證思維之上,此即【孟子】所謂"以德行仁者王"的精義。

二、慎戰思想的辯證智慧
"慎戰"與"重戰"看似矛盾,實為陰陽相濟。【孫子兵法】"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的論斷,揭示其深層邏輯。諸葛亮"先帝知臣謹慎"的自述,正是這種戰略文化的生動註腳。考諸史實,漢代晁錯【言兵事疏】強調"以蠻夷攻蠻夷",唐代李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略,皆體現慎戰思想的三重境界:備戰而不求戰、應戰而不懼戰、勝戰而不濫戰。

三、謀略運用的三重境界
"貴謀尚計"非權術之謂,實為系統思維。【六韜】文伐十二策、【孫子】"上兵伐謀"之說,構成完整的戰略方法論。其要義有三:其一,"道勝"如齊桓公"尊王攘夷",以政治正當性取勝;其二,"政勝"如管仲"通貨積財",以綜合國力制勝;其三,"柔勝"如范仲淹"攻心為上",以心理優勢贏勝。三者環環相扣,形成"全勝"思維,此即【三略】"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之真諦。

四、當代啟示與價值重構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戰略文化尤具啟示意義。其一,"慎戰"思想可為國際安全提供新範式;其二,"道勝"理念能矯正霸權邏輯;其三,"全勝"思維啟示綜合國力競爭。然須注意,傳統智慧需創造性轉化,如"道義"當注入國際法精神,"謀略"須結合現代戰略管理。

結語:
中華戰略文化如江河行地,日月經天。其精髓不在具體謀略,而在培養"明道、知勢、善謀、慎戰"的戰略思維。當今研習此道,當如王夫之所言"推故而別致其新",使古老智慧煥發現代生機。學者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於個人修養、企業經營、國家治理,皆可得其大用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