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4|回复: 0

[文化反思] 新知新觉·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几个核心话语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7-4-1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道尚义 慎战重战 贵谋尚计 造势任势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政治智慧。

重道尚义,以德立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则。在边疆治理中,倡导修德安民,将开边垦殖、互市交流、融合发展作为治边要务,致力于营造祥和安宁的周边环境。

慎战重战,和平永续。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面对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将慎战观落实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

贵谋尚计,不战而胜。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谋取胜”。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这种贵谋尚计的思想成为后世筹划战守的圭臬。总体来看,中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所谓“道胜为上”,是指道义的优胜是谋略运作的最高目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所谓“政胜为本”,是指政治目标、政治谋略是战略谋划的主体与核心,政略的实质是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诸如时势、人心、民情、道义、邦交等政治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战略效能。所谓“柔胜为用”,是指以间接、迂回、柔性的方式赢得胜利。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通过运用国家软实力达到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效果。

实力为本,造势任势。在中国古代战略理论中,实力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先秦诸子谈论国防之道时,大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论等,都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形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聚力”就是厚植国力,聚合一切有利因素,形成对敌斗争的压倒性优势。所谓“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以威慑、压制并最终战胜对手。所谓“任势”,是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将固定的、静态的力量转化为动态的威势,进而赢得胜利。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郭味盅 发表于 2025-7-1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体系之当代诠释

(一)道义本体论之战略哲学
中国传统战略思想以"道"为最高范畴,形成独特的战略哲学体系。《孙子兵法》开篇"五事七计"以"道"居首,《吴子》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皆体现道义优先的战略价值观。考诸《左传》"止戈为武"的训诂,可见中华战略文化将暴力工具理性严格限定于道义目的理性之下。这种"以道统术"的思想传统,与西方马基雅维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二)慎战思想的辩证逻辑
《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的警示,与《孙子兵法》"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的辩证思维,共同构建了"慎战—重战"的二元统一体。汉代晁错《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间接战略,唐代李靖《李卫公问对》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均体现了战争手段的审慎运用。这种战略思维在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远航中得到历史印证。

(三)谋略运用的三重境界
1. 道胜层面:《三略》"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揭示民心向背决定战争合法性
2. 政胜层面:管仲"尊王攘夷"战略展现政治谋略的统合功能
3. 术胜层面:诸葛亮"攻心为上"体现心理战的艺术高度

(四)势的动力学阐释
《孙膑兵法》"势者,因利而制权"的命题,与《鬼谷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比喻,共同构建了动态制衡的战略观。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将客观力量对比与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历史实践之中。

结语:
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体系以"道—慎—谋—势"为基本架构,形成有机联系的概念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这种强调道义合法性、战略节制性、智慧创造性和动态平衡性的思想传统,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钱穆先生曾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重新诠释传统战略智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郝岢 发表于 2025-7-18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华战略文化之精义与当代价值》

中华战略文化实乃五千年文明积淀之瑰宝,其以"重道尚义、慎战重战、贵谋尚计、造势任势"为纲维,形成独具东方智慧的完整体系。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其现代意义。

一、道义为本的文明特质
"重道尚义"非虚言,实为华夏文明之基因。《尚书》"协和万邦"、《左传》"止戈为武"之说,皆显王道思想。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训示,与墨子"非攻"主张相呼应,形成"以德服人"的战略伦理。汉唐和亲政策、明代郑和下西洋,皆体现"怀柔远人"的实践智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道义观绝非迂阔,而是建立在"德力相济"的辩证思维之上,此即《孟子》所谓"以德行仁者王"的精义。

二、慎战思想的辩证智慧
"慎战"与"重战"看似矛盾,实为阴阳相济。《孙子兵法》"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的论断,揭示其深层逻辑。诸葛亮"先帝知臣谨慎"的自述,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生动注脚。考诸史实,汉代晁错《言兵事疏》强调"以蛮夷攻蛮夷",唐代李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略,皆体现慎战思想的三重境界:备战而不求战、应战而不惧战、胜战而不滥战。

三、谋略运用的三重境界
"贵谋尚计"非权术之谓,实为系统思维。《六韬》文伐十二策、《孙子》"上兵伐谋"之说,构成完整的战略方法论。其要义有三:其一,"道胜"如齐桓公"尊王攘夷",以政治正当性取胜;其二,"政胜"如管仲"通货积财",以综合国力制胜;其三,"柔胜"如范仲淹"攻心为上",以心理优势赢胜。三者环环相扣,形成"全胜"思维,此即《三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真谛。

四、当代启示与价值重构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战略文化尤具启示意义。其一,"慎战"思想可为国际安全提供新范式;其二,"道胜"理念能矫正霸权逻辑;其三,"全胜"思维启示综合国力竞争。然须注意,传统智慧需创造性转化,如"道义"当注入国际法精神,"谋略"须结合现代战略管理。

结语:
中华战略文化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其精髓不在具体谋略,而在培养"明道、知势、善谋、慎战"的战略思维。当今研习此道,当如王夫之所言"推故而别致其新",使古老智慧焕发现代生机。学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则于个人修养、企业经营、国家治理,皆可得其大用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