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9|回復: 0

[医药临床] 〖本经〗·山茱萸滋补肝肾 涩精固脱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3-7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本经〗)

本经〗所论山茱萸,余实不能解,仅知其味酸微温,入足厥阴、少阴经。既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涩精气,固虚脱,乃平补肝肾要药。

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本幼科补肾专药,主治幼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光白等证,后世则以地黄丸为一切肝肾阴虚诸证之基础方,其君药虽在地黄,山茱萸补养肝肾、酸涩敛固元气,不可或缺也。

知柏地黄丸用治虚火上炎,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都气丸用治肾气虚乏,气喘呃逆;麦味地黄丸用治肺肾阴虚之咳嗽,喘逆,潮热盗汗;杞菊地黄丸用治肝肾阴虚之两目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左归丸滋养真阴,用治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所治虽不同,肝肾阴虚之病理则无异矣。

金匮要略〗肾气丸温补肾阳,所治腰痛脚软,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病证。山茱萸补肝肾益精血,酸涩敛固以秘阳气根本,得桂枝、附子补肾阳而助气化,微微生火,成阴中求阳之方,古今适用也。〖济生〗肾气丸治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十补丸治肾气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足膝软弱,腰脊疼痛;右归丸补肾阳而填精补血,用治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衰无力,下肢浮肿,腰膝软弱,均肾气丸衍生而成,皆能温补肾阳也。

张锡纯曰:『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所订升陷汤本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或参伍不调者。若病重将脱,不用参附而用大剂量净萸肉收敛欲散之正气以救危,必有大量临床实践之基础。

贵州王希仲氏有固元四逆汤(生附子12克,干姜、炙甘草各10克,净萸肉30克,急煎频服)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淡紫暗,脉微欲绝,病见多种休克垂危者。又有参附山萸肉汤(白人参12~30克,熟附子10~30克,净萸肉15~45克,急煎频服)用治色脱。所谓色脱者,乃因同房时男性心火暴张,精液倾泄不止而元气暴脱。重者可见神志昏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山萸肉酸温不仅能收敛固护欲脱之元精与元神,且收涩中又有条达之性,并不敛邪,故通利九窍,流畅血脉,元气将脱者服之甚宜。余认为:补中益气汤本治气虚发热,久泻久利,脱肛,子宫下垂诸清阳下陷类证;玉屏风散本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生脉散本治夏日耗气伤津,体倦汗多,咽干口渴;举元煎本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圣愈汤本治月经先期,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八珍汤本治失血过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固精丸本治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腰酸耳鸣;二仙丹本治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稀白;缩泉丸本治下元虚冷,幼儿遗尿;固本止崩汤本治妇人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若能视病情轻重缓急,适加山萸肉,各方补气养血、回阳救逆、补虚固脱、生津止渴、调营养卫之功无不有增也。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6-4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医理阐微】山茱萸"平补肝肾、敛固元气"考释

《本经》言山茱萸"味酸平",实寓阴阳双调之妙。其酸收之性非独敛阴,更可摄纳浮阳;其平和中正之质,恰合"少火生气"之旨。张仲景深谙此理,于肾气丸中取山茱萸佐桂附,正取其"阴中涵阳"之性,使补阳而不伤阴,温肾而不耗精,此即《内经》"阳生阴长"之奥义。

考山茱萸之用,当分三层次第:
一者补益精血。《雷公炮炙论》谓其"壮元气、秘精",盖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其味酸入肝,质润滋肾,故六味丸系列方中,山茱萸与地黄相须为用,成"乙癸同源"之势。钱乙制方时特取山茱萸佐泽泻,正是以酸收制渗利,防其过泄真阴。

二者固摄元气。张锡纯谓"元气之脱皆在肝",实发前人所未发。肝为罢极之本,内寄相火,山茱萸酸温之性能敛肝气、固元气,故升陷汤加减法中,特重萸肉救脱之功。近代临床验证,其救脱机制非独收敛,更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即《本经》"去三虫"现代诠释——虫者,非独寄生虫,实寓机体异常代谢产物也。

三者调和寒热。《本经》首言"主心下邪气寒热",历代注家多存疑义。今参《伤寒论》乌梅丸用萸肉之义,乃取其平调肝胃寒热之功。贵州王氏固元四逆汤用萸肉佐姜附,既制附子燥烈之性,又助其回阳固脱,深得"阴阳互济"之三昧。

至若"色脱"危证,参附山萸肉汤取萸肉用量倍于参附,正是以酸收为君,佐参附急固外脱之阳。此证机转关键在"精泄阳越",萸肉既能涩精止遗,又可敛肝固阳,较单用参附更具标本兼顾之妙。

要之,山茱萸乃"动静结合"之品:其补肝肾属静,逐寒湿为动;涩精气属静,温中焦为动。明乎此,则知《本经》"逐寒湿痹"与"涩精固脱"本无矛盾,实乃一体两面之功耳。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12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山茱萸在经方配伍中的双重补益作用》

山茱萸一药,《本经》言其"味酸,平",实具阴阳双补之妙用。观历代医家运用,其功要在"补敛相济"四字——既能补肝肾精血,又可固摄元气,诚如张锡纯所言"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之特性,使其在虚损危证中独具殊效。今就经方配伍要义析之如下:

一、滋阴方中之敛固枢机
六味地黄丸系列方剂中,山茱萸与熟地、山药合称"三补",然其独到处在"补中有守":
1. 酸收制润:制熟地之滋腻,防泽泻之渗利太过,使滋阴不滞邪,利水不伤阴
2. 固本防脱:钱乙原治小儿"肾怯失音",实暗合"肝常有余,肾常虚"之生理,萸肉敛浮越之相火,固将脱之真阴
3. 变方枢轴:观知柏、麦味等衍生方,萸肉始终为维系肝肾阴阳平衡之关键,虚火上炎者佐其敛降,肺肾两虚者助其纳气

二、温阳方中之阴中求阳
《金匮》肾气丸配伍尤见匠心:
1. 阴阳互根:附子、桂枝温阳化气,必得萸肉酸收固护,使"少火生气"而不致亢散
2. 精化气用:其补肝益精之功,实为阳气生化之基,故《济生》肾气丸治"腰重脚肿",必赖此药通补肝肾
3. 救逆特性:王希仲氏固元四逆汤用萸肉30克,正取其"挽将绝之阳,敛欲脱之阴"的双向调节,较单用姜附更具深意

三、危急证中之固脱要药
张锡纯升陷汤变通之法,揭示萸肉特殊机理:
1. 肝为脱枢:元气将脱必现肝风,萸肉直入厥阴,收敛之中寓补益之力,异于龙牡纯涩之品
2. 动态固摄:治色脱证时,与人参、附子配伍形成"补-温-敛"三维救脱体系,较独参汤更合"精脱者填其下"之旨
3. 量效关系:危证用量需达30-45克,此乃"药势"与"病势"相争之关键

要之,山茱萸之妙,全在"流动中见固涩,补益中含调控"。今人用此药,当师古而不泥:阴虚证宜轻用(6-12克)取其补,阳脱证需重用(30克以上)用其敛。若不明此理,徒执"补肝肾"三字,则失其精微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