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90|回復: 0

[医药临床] 〖本经〗·败酱草清热解毒 排脓破瘀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2-23 08: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败酱草『味苦,性平。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本经〗)

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等疾,皆因风热、痰火、湿毒结滞于肌肤黏膜、大肠所致,必然红肿热痛,瘙痒蓄脓渗血。败酱草入肝、胃、大肠经,苦平无毒微寒,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之效,无论煎汤内服或外用湿敷皆有效验。贵州彭显光氏以败酱草、土茯苓、地肤子、虎杖、皂角刺、赤小豆等为解毒化浊散瘀之方内服,合以苦参汤外洗,治疗尖锐湿疣有显效。尖锐湿疣者,病毒感染所致,顽症也。

然败酱乃清热解毒良药,其用也广泛,非限于痔、疽、疥癣也。〖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胀,按之濡软,乃寒湿瘀血互结,腐败成脓所致。今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加入熟大黄、白芷、冬瓜仁、炙鳖甲、皂角刺、银花、地丁、连翘、当归、桃仁等,治疗多种类型之阑尾炎症,若药后解出大便间杂脓血秽物,腹痛等症逐渐缓解,病将愈也。

贵州石恩权氏认为多种内科、妇科杂症,体温未必增高,究其根本病因,则为深蕴之湿热毒作祟,善用清热解毒之药治之,并以败酱淡寒无毒,微辛微咸,不伤阴津阳气而常用之,其经验常为余所取效于临床也。

治肺心病并发感染发作者,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无论痰之清稀或浓稠,虽有肺肾虚衰之本质,仍以痰热蕴肺辨治,药用败酱、鱼腥草、大贝、万年荞、公英、当归、苏子、前胡、泡参、白果、甘草等增减服用20~30剂,终可控制感染也。

治慢性胃炎胃脘部反复疼痛痞胀,若胃镜显示胃体病变部黏膜潮红水肿,或糜烂渗血,乃系胃内热毒积滞,用清热解毒、疏肝止痛之法,药用败酱、炒地榆、连翘、公英、姜黄、刺梨根、柴胡、白芍、苏梗、青藤香等为方服20余剂。

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之属风湿热毒结聚郁阻经络者,关节红肿发热,疼痛不可触,药用败酱、银花藤、桑枝、络石藤、海风藤、百部、石见穿、土茯苓。

治慢性胆囊炎上腹饱胀,两胁闷滞牵及背部,恶心口干苦涩,不欲饮水,大便不畅,郁忧而烦,舌黄腻,脉弦滑者,显然湿热内阻,用散化痰热、宣畅机枢之法,以败酱加于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或更加萹蓄清利肝胆也。

治普通型胰腺炎上腹饱胀疼痛剧烈,寒热烦躁,多属肝胆气滞,胃肠结热,重用败酱于大柴胡汤中,药后若吐出未曾消化之胃内容物或痰涎,继而解出较多浊臭大便,则腹痛随之减轻,继服之,腹痛渐消也。

治膀胱炎及急性前列腺炎,小便淋沥灼热刺痛者,用清利湿热、解毒化瘀之法,药用败酱、熟大黄、薏苡仁、车前子、萹蓄、大贝、夏枯草、银花、王不留行、生甘草。连服10余剂取效,减量再服10余剂可巩固疗效也。

治结肠炎、直肠炎腹痛下利脓血黏液,里急后重,常用败酱草100克水煎服,若兼赤白痢疾,更加冰糖30克同煎,连服5~7剂取良效也。

胞宫所居,为奇经八脉所属之地,病变虽然多端,每与湿热痰毒结聚相关,故盆腔炎、附件炎、子宫体炎、宫颈炎等均需清热解毒、去痰消肿为治也。石恩权氏治急性、亚急性盆腔炎,少腹腰部疼痛坠胀,或有寒热,白带量多或稠黄带血样物秽臭,小便频数急胀,深黄带赤,舌红苔黄,湿热夹毒之类,重用败酱于大黄牡丹汤中,更加银花、赤芍、紫花地丁、台乌药、元胡索、川楝子,服10余剂可使腹痛缓解大半,白带明显减少,小便基本正常,继服10余剂可使炎症基本吸收。

治继发性不孕有多次人工流产史者,或为感染所致附件炎、输卵管阻塞不通,平素少腹腰部常见疼痛酸胀牵扯不适,白带量多,阴道出血连绵不断,烦躁梦多,亦常见无特殊不适,无一般症状者。考虑血瘀气郁,湿热结滞,重用败酱于少腹逐瘀汤中,适加穿山甲、白芷散结,连服40余剂后更加调补冲任之药,半数病例可以成功受孕也。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姚待 發表於 2025-7-3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败酱草解毒破瘀之经方新用》

败酱草载于《本经》,味苦性平而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其"清热解毒、排脓破瘀"之功,非独疗疮疡疥癣,更可通调三焦气机,化解深伏之湿热毒浊。今就经方活用与临床拓展,略陈管见。

一、从《本经》到《金匮》的经方脉络
《本经》言其主"火疮赤气、疥瘙疽痔",实为热毒壅滞血分之证。至仲景立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已拓展其"排脓破瘀"之能。此方妙在附子温通、薏苡渗湿、败酱解毒,三法共治寒热错杂之痈脓。今人用治阑尾炎,加银花、连翘以清透热毒,佐桃仁、当归活血,正合"脓成当排,瘀去新生"之旨。若见脓血便下而症减,乃邪有出路之佳兆,此仲景"随其实而泻之"之妙用也。

二、解毒化浊之临床拓展
石恩权氏以败酱治内科杂症,深得"热毒深伏"病机。如肺心病感染,虽见虚象,然痰热壅肺为标急,败酱合鱼腥草、万年荞,既清肺热,又防苦寒伤正;治胃炎黏膜糜烂,配炒地榆、公英,乃"热毒瘀络"之辨,取"痈疡内消"之理。此皆本于《内经》"热者寒之"而灵活化裁。

三、通络止痛之异病同治
风湿热痹关节红肿,败酱与银花藤、桑枝为伍,既清络热,又解血毒。更值一提者,胆囊炎胁痛属肝胆湿热,败酱佐枳实薤白桂枝汤,非但清热,更借薤白辛通之性,导湿热从三焦气化而出。此即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活用。

四、用药法度与禁忌
败酱微辛微咸,淡渗不伤阴,然终属苦寒之品。彭显光氏治尖锐湿疣,内服外洗并施,取其"透表清里";然若脾胃虚寒者,需佐生姜、大枣护中。至若胰腺炎用大柴胡汤加败酱,必见"热结腑实"方投,若误用于虚寒腹痛,则犯"虚虚"之戒。

结语:败酱草之用,贵在"通""解"二字。通者,破瘀排脓以畅气机;解者,化浊解毒以复清阳。然今人用此,当师古而不泥,辨明寒热虚实,方得经方三昧。
李文义 發表於 2025-7-27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败酱草解毒排脓之经方活用与临床拓展》

败酱草一物,载于《本经》苦平之品,实为解毒排脓之要药。其性微寒而不峻,味苦而不燥,诚如徐灵胎所言"凡草木之性,苦者必寒,其能解毒者,皆以寒胜热也"。今观诸家运用,乃知此药之妙,正在其能入血分而解热毒,走气分而化湿浊,诚非寻常清热解毒药可比。

考《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之法,尤在泾注云:"其身甲错而不发热者,痈成于血分也;腹皮急而按之濡者,痈在肠内也。"败酱于此方中,与附子相配,寒温并用,正合"热因热用"之旨。今人治阑尾炎加味之法,实得仲景心传。余尝见湿热瘀毒交结之证,患者右下腹虽肿而反不甚热,舌苔白腻根黄,脉沉涩而数,投此方加桃仁、冬瓜仁,三剂而痛减,七剂而肿消。此正《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妙用也。

至若彭氏治尖锐湿疣一案,尤见配伍之精。夫疣疹虽系病毒为患,然中医观之,实乃湿热毒邪蕴结皮膜。败酱合土茯苓、地肤子等,内服外洗并施,正合"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之经旨。余仿其法,曾治阴部赘生物患者,以败酱30克配伍马齿苋、露蜂房煎汤熏洗,旬日而疣体萎缩,月余平复如常。

石恩权氏活用败酱治内科杂症,深得"治病求本"之要。观其治肺心病感染,取败酱与鱼腥草相须为用,既清肺中痰热,又无伤正之虞。余临证见痰热壅肺之候,必察舌脉:若舌红苔黄腻而脉滑数者,恒加金荞麦;若痰黏难咯者,辄配鲜竹沥。此皆本于"同气相求"之理,而随证变通也。

至于胃脘痛属热毒者,败酱与炒地榆同用,一清一敛,颇合"热者寒之"、"酸苦涌泄"之旨。昔治一胃镜示糜烂性胃炎患者,胃痛灼热,口干苦,舌红绛,用败酱20克配伍蒲公英、白及,服药半月,复查胃镜见黏膜修复。此即《本草备要》所谓"败酱能排脓破血,治痈肿"之验也。

要之,败酱草之用,贵在"通"、"化"二字:通者,通其瘀滞;化者,化其热毒。然其性平和,故可久服而无伤阴损阳之弊。现代所谓抗炎、抗病毒之效,实不出古人清热解毒、排脓破瘀之范畴。惟临证之际,当细辨湿热之轻重、瘀毒之浅深,或单刀直入,或配伍成方,方能尽显此药之功。学者若能参透经方配伍精义,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则败酱草之运用,必更有新境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