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3|回復: 0

[考古發現] 新疆科技考古 让沉默的文物『说话』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1-18 2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人的健康状况如何?什么疾病患病率高?他们是如何治疗的?

各种出土的精美织物是如何染色的?染料又来自何方?

传统的考古遇到这些问题时,答案只能是『不知道』。但科技考古却让这些『秘密』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这些科技考古成果一经发布,就引来众人关注,人们不禁惊叹,科技考古全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状态。

沙湾大鹿角湾墓地古代人群的病理和创伤

2015年6月,为配合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大鹿角湾景区服务区的项目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区设施范围内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墓69座,这些古墓墓葬形制多样,文化现象丰富。

大鹿角湾墓地属于早期铁器时代墓地,虽说被盗挖严重,但出土的众多人类骨骼,仍引起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魏东等人的极大兴趣。他们采集多人骨骼样品后,有了重大发现。

魏东介绍,生物人类学的最终研究目标,是揭示人群、环境和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古病理学研究,是生物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人群病理现象和创伤情况的考察,可以揭示人群的健康状况、生存压力、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古代人群来说,这些信息,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人群的生活状态。』魏东说。

编号M37的骨骼右侧股骨头已经坏死,基本无法行动,却仍然生活了很长时间。按现代医学技术,这样的股骨头坏死是要进行置换手术的。

编号M46的骨骼右侧股骨因为骨折,错位愈合。从中看不出治疗的痕迹,表明当时骨折后他并没有得到过治疗,完全是靠自己愈合,所以他的右腿比左腿要短很多。

编号M66的骨骼右侧第七肋骨劈裂性骨折,右侧臂肘骨节均骨折,弯曲行动受阻。这说明他是从高处跌落下来的,身体的右侧着地,造成胸、肘、股骨骨折,从此他的行动受阻,只能保持一种姿势生活,很痛苦。

通过对这些骨骼现象的分析,魏东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人骨骼上反映出的病理和创伤,表明这些人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医疗技术手段治疗,也说明当时这里没有什么医疗手段。骨折现象多集中下肢,以由高处跌落造成的压缩性骨折和劈裂性骨折为最多。这表明这群人的生活区域可能存在一定高度差,日常生活也可能存在骑乘行为,在骑乘过程中跌落造成创伤。

这些问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这些人当时的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织物上鲜艳的颜色从哪里来

2003年发掘的小河墓地,曾引来世界一片惊叹。这个被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誉为『有一千口棺材』的墓地,曾被考古界认为是中亚历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千古之谜。小河墓地共发掘33座墓葬,逝者身上裹有毛织斗篷均为长方形,长而宽绰,不经缝制,围绕或披挂在身上。斗篷采取平纹织法,经纬线是原色羊毛纱,分别有白色、灰白、浅棕、深棕,在斗篷的底边还用经线织出稀疏的饰穗。

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尼雅遗址,是1995年中国和日本考古学者联合进行发掘的。当时发现价值最高的就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

2013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发掘的曲曼遗址,不仅出土了箜篌,还出土了丝绸,两种不同地域最典型的产品,出现在一座墓葬里,表明它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几次发掘中,织物上色彩鲜艳的染料来自何方?北京大学的宋殷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周旸分别对小河墓地、尼雅遗址和曲曼遗址出土的织物进行科技分析,让大家看到了神奇的一幕。

宋殷和周旸介绍,这些丝织物都经过了缫丝技术和脱胶工艺处理,可能是从内地万里迢迢运来的素色丝织物,色彩则是在当地染上的。因为染料里的西茜草等原料就是分布在新疆的植物,可其中的胭脂虫,却是外来的,它并不产于新疆。其中取自黄檗的染料来自中原,它是从中原进入新疆的。

在距今3000年前的小河墓地,距今近2000年的尼雅遗址,距今2500年左右的曲曼遗址发现的织物染料有来自新疆之外的胭脂虫和黄檗。这种现象的出现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早在丝绸之路开通前,新疆就已经是条通道了。物质的交流必定带来文化的交流,那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美的追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经很时尚了』。(本报记者 王 瑟)

hf772697 發表於 2025-4-28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科技考古视域下的新疆古代社会重构》

新疆科技考古的突破性进展,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范式。大鹿角湾墓地的骨骼病理学研究,以生物人类学的科学视角,揭示了早期铁器时代游牧族群的生存图景。从M37个体的股骨头坏死到M66的高处跌落伤,这些创伤样本不仅印证了《黄帝内经》"形伤肿,痛伤气"的古典医学认知,更展现了游牧文明"逐水草而居"生存方式下的医疗困境。值得注意的是,股骨错位愈合案例与《周礼·天官》记载的"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边疆地区与中原医疗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小河墓地出土织物的染色技术研究,则完美诠释了《考工记》"五色备谓之绣"的工艺传统。通过质谱分析技术,我们在茜草染红、靛蓝染青的色谱中,既发现了与中原"青赤为文"相通的色彩哲学,又辨识出胡杨碱、骆驼刺等西域特有植物染料。这种染织技术的多元性,恰如《西域图志》所载"工巧技艺,各有师法",实证了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度。

科技考古的价值,在于将传统金石学的"物象考证"提升至分子层面的"物质文化解构"。当X射线衍射仪解析出青铜器中的锡铅比例,当稳定同位素追踪到人骨中的迁徙轨迹,我们实际上是在用现代科学语言重新诠释《格古要论》"辨其款识,审其纹色"的鉴古之道。这种文理交叉的研究范式,不仅使"哑文物"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历史数据,更构建起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认知的桥梁。

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关注三个维度:其一,建立新疆古代病理样本数据库,与《诸病源候论》等医典进行跨时空比对;其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织物染色工艺流程;其三,通过大数据分析染料成分的空间分布规律。这种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路径,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格物致知"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