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5|回覆: 1

[城建考古] 河南搶救發掘一處漢代墓群 部分已遭嚴重破壞(圖)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14 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河南搶救發掘一處漢代墓群 部分已遭嚴重破壞(圖)

河南搶救發掘一處漢代墓群 部分已遭嚴重破壞(圖)

焦作沁陽市對近日發現的一處漢代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土了漢代陶鼎、綠釉投壺等隨葬文物50餘件。因該墓群地處沁河沖積平原,被發掘清理的19座墓葬大多已遭嚴重破壞。

8月12日,沁陽市文物部門接群眾舉報稱,位於該市河內路東段的婦幼保健院業務樓施工建設中發現古墓葬。聞訊後,沁陽市文物局立即派出人員前往調查、看護,並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匯報,同時及時組織人員對該項目建設用地進行了文物勘探和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了解,該墓群位於沁陽市區東南部。經搶救性發掘清理,墓群距地表約3米左右,均為拱形頂磚室墓,平面呈長方形,出土文物按其質地可分為陶器和銅器兩類。

河南搶救發掘一處漢代墓群 部分已遭嚴重破壞(圖)

河南搶救發掘一處漢代墓群 部分已遭嚴重破壞(圖)

漢代綠釉罐

其中,陶器有綠釉投壺、灶、陶鼎、井、倉、盒、盆、罐、樽、量、耳杯、博山爐等;銅器有:銅鏡、弩機、車馬器及五銖、大泉五十銅錢等。

據介紹,投壺是流行於古代貴族宴會時的一種遊戲工具,興起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漢代。【後漢書祭遵傳】記載:對酒社樂,必雅歌投壺。後來普及到民間,成為行酒令和娛樂活動。

沁陽市此次發掘出的綠釉投壺高23厘米,口徑6厘米,腹徑16.8厘米。上部長頸、敞口,呈竹節狀;下部壺腹微呈橢圓形;底部有三個獸面足,外部通體施綠色低溫鉛釉,在當地尚屬首次發現。

據介紹,文物部門此次勘探面積約1116平方米,發掘清理出漢代墓葬19座。但由於該墓群地處沁河沖積平原,大多墓葬遭到嚴重破壞。

沁陽市文物局表示,該墓群的發掘清理,為了解和研究漢代沁陽及豫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以及埋葬習俗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小滄 發表於 2025-4-5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南沁陽漢代墓群搶救性發掘的考古學意義

河南省沁陽市近期發現的漢代墓群,經文物部門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19座,出土陶器、銅器等各類隨葬品50餘件。此次發掘雖因沁河沖積平原的地理環境導致多數墓葬受損嚴重,但仍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價值。

從墓葬形制來看,這批均為拱形頂磚室墓,平面呈長方形,距地表約3米,符合東漢時期中原地區中小型墓葬的典型特徵。出土器物組合中,陶鼎、盒、壺等禮器與灶、井、倉等明器並存,反映了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綠釉投壺的發現,其形制特徵與【禮記·投壺】記載相符,為研究漢代宴飲文化提供了實物佐證。

這批墓葬的隨葬品組合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五銖錢與王莽時期"大泉五十"共存,弩機、車馬器等軍事用具的出現,均指向東漢早期的歷史背景。其中綠釉陶器採用低溫鉛釉工藝,體現了漢代釉陶技術的發展水平。銅鏡紋樣、弩機構造等細節,更是研究漢代手工業技術的重要標本。

從地域文化角度看,該墓群為探討漢代河內郡(今豫西北地區)的社會結構提供了新材料。墓葬規模與隨葬品數量的差異,可能反映了當時的地方階層分化。陶倉、陶井等模型明器的組合,則暗示了東漢時期沁河流域的農耕生活形態。

此次搶救性發掘雖然面臨墓葬保存狀況不佳的困難,但考古工作者仍通過科學記錄獲取了重要信息。建議後續研究應着重於:1)器物類型的年代學分析;2)與周邊地區漢代墓葬的比較研究;3)結合歷史文獻探討河內郡在東漢時期的地位。這些工作將有助於深化對豫西北地區漢代文化的認識。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