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1|回復: 1

[诗词赏析] 〖诗说新语李白们是怎样作诗的〗·走进古典诗词的另一种路径 ...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1-1 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说新语——李白们是怎样作诗的〗是一本由野莽撰文、聂鑫森配画的解读中华古典诗词的助读性读物,旨在用轻松的语言讲述中华著名诗篇诞生的秘密。

该书在编排版式上,将作者简介、原诗、注释、韵译排列在旁,注释简洁明了。书中还通过整首诗篇的韵译,用明白晓畅的韵语,带领读者直入诗词的意境。可以说,这些已经满足了一本中华古诗词助读性读物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大多数这类读物能做到的。书中为每首诗所配之画,出自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聂鑫森之手,这次他一鼓作气画了50幅极其有趣的古人风情画。读者可以在领略中华古诗词意境的同时,借助图画的形式进入诗词的意境。

本书表现了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也展示了其旁征博引的渊博,作者的价值判断不露声色地体现其中。作者还将视野延伸到诗人所处的大时代,展现个人的际遇,诗人之间的友谊、交往。从书中可以看到古代文人与时代交汇的广阔空间,纵横交错,看到他们在这样的世界里袒露的胸襟、情怀、风骨,看到在他们身上展现的传统文化之美。诗人的形象因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而生动,图书因丰富而生动的奇闻趣事而好看,正体现了『功夫在诗外』。

或许,野莽这种活泼风趣的风格,从严肃的学术著作角度和立场来判断,不够严谨,甚至有人会担心这份散漫夸张引人误入歧途。『尽信书不如无书』,会读书者不会死读书,何况野莽在自己的文章中已经说明了:『以上或是来自野史,未必真实……』这种将高深学问、文化精义,寓于浅显活泼解说中的助读性读物,正是市场上的稀缺物。也许可以这样看,野莽的解读可以成为引子,引起读者对中华古诗词的兴趣。毕竟,读者自己的阅读,自己的体味,才是真正领略美的路径。我们应该为读者开拓路径,引领他们遇见最美的中华诗词。

孔世 發表於 2025-4-28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诗说新语》的跨界诠释与古典诗学的现代启蒙

《诗说新语——李白们是怎样作诗的》以"诗书画三绝"的跨界形式重构古典诗词阅读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助读功能的实现,更在于开创性地构建了"立体化诗境"的阐释体系。聂鑫森五十帧写意人物画作,实为以视觉艺术解构诗歌意象的再创作——如李白《将进酒》配图中狂放的笔墨肌理,恰与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时空张力形成跨媒介互文,这种"诗画同构"的诠释方式,暗合苏轼"诗画本一律"的美学传统。

野莽采用的"以史证诗"叙事策略颇具方法论意义。书中对杜甫《秋兴八首》创作背景的考述,将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财政危机与诗人"孤舟一系故园心"的个体悲鸣并置,这种宏观历史与微观情感的对话,正体现了陈寅恪"以诗证史"的逆向思维。其幽默笔法下暗藏严谨的史观架构,如考证王维"红豆生南国"的岭南贬谪经历时,巧妙援引《旧唐书·职官志》对南选制度的记载,在谈笑间完成了一次制度史与文学史的交叉考证。

该书对诗人交际网络的呈现尤具学术前瞻性。通过梳理李白与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互访轨迹,还原盛唐诗人"以诗代简"的交往生态;解析元白唱和中"韵脚博弈"的细节,揭示中唐诗歌竞技背后的文人政治。这种"文学社会学"视角,恰与宇文所安《盛唐诗》的研究范式形成跨时空呼应,将"诗可以群"的古老命题赋予现代学术阐释。

至于学界担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实则凸显了文学传播的吊诡性。书中标注"野史存疑"的崔护"人面桃花"轶事,其传播效应早已超越事实真伪——自《本事诗》到《唐诗纪事》,这种"层累的传说"本身已成为诗学接受史的研究标本。野莽的坦诚态度,恰体现了钱钟书所谓"史蕴诗心"的深刻认知。

此书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学术阐释"与"大众阅读"的二元对立。当读者通过书中王昌龄"旗亭画壁"的戏剧性场景进入边塞诗世界时,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严羽《沧浪诗话》倡导的"妙悟"体验。这种"启蒙-深化"的阶梯式阅读设计,或将为古典文学的当代传播提供新范式——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在学术严谨性与传播通俗性之间,《诗说新语》找到了珍贵的平衡点。
 樓主| 无端 發表於 2025-7-19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诗说新语》的雅俗辩证与诗学启蒙价值

《诗说新语——李白们是怎样作诗的》以"解诗"为表,"说人"为里,实则构建了一条贯通古今的诗性通道。野莽先生以"新语"为名,暗合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之遗韵,其以稗官笔法勾勒诗人形象,恰是承续了中国诗话传统中"以事系诗"的批评范式。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开篇即言"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可见诗话本不以严谨考据为要,而贵在得诗家三昧。

书中"诗画互文"的呈现方式,深得传统文人"左图右史"之精髓。聂鑫森先生所作五十幅风情画,非徒为装饰,实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当代实践。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审美标准,在此得到创造性转化。这种多维立体的解读方式,较之乾嘉学派"无一字无来历"的考据之法,更贴近现代读者的认知需求。

野莽对诗人际遇的着墨,暗合孟子"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其以幽默笔触展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态,杜甫"麻鞋见天子"的忠悃,非为戏说,实乃通过细节还原历史语境。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本书将诗人置于安史之乱、牛李党争等历史漩涡中审视,恰是对这一学术准则的通俗化践行。

至于学界可能诟病的"史料严谨性"问题,实则本书采取了"诗史互证"的灵活策略。书中明言"或采野史"的坦诚态度,反显学术规范。钱钟书《谈艺录》曾指出:"野语村言,未始不足为证。"当野莽将《唐才子传》与《旧唐书》对读,以小说家言补正史之阙时,恰是延续了陈寅恪"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

此书最大价值,在于破解了古典诗词传播的"达芬奇密码"——以现代语言为锁钥,开启尘封的审美时空。犹如朱熹《诗集传》以宋代口语释《诗经》,本书用"明白晓畅的韵语"重构诗意,正是对"信达雅"翻译原则的诗学应用。读者由趣闻入门,终得窥见"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堂奥,此乃"由博返约"的治学正途。

要之,此类读物非欲替代学术专著,而是搭建从"兴趣"到"专业"的津梁。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有云:"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诗说新语》的价值,正在于培育这份"涵泳"的心境。当读者笑谈李白"会稽愚妇"之狂后,自会去寻《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深意;品罢苏轼"河东狮吼"的轶事,必欲探究《临江仙》的哲思。这般润物无声的启蒙,恰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