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2|回覆: 1

[思維啟發] 文化評析·維護漢語的純淨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1-1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歲末年尾,按照慣例,從中國到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多會評出『年度漢字』,盤點一年來的世相百態、人情冷暖。

在國內,也有不少機構評選出了年度用語、詞彙等。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等單位主辦的『漢語盤點2016』評選出了『洪荒之力』『定個小目標』『厲害了我的哥』等10個詞,作為2016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不過,面對風起雲湧的網絡流行語,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直言不諱地說,有些網絡流行語挺幽默,讓人有美好的感覺,但『有些詞讓我特別的反感,比如「小鮮肉」,哪怕你直接談對性的欲望都比談「小鮮肉」好聽』。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符號,是社會存在的鏡像。有什麼樣的社會現實,語言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色彩與溫度。類似『小鮮肉』這樣的詞彙,經由互聯網傳播,業已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里。網絡語言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道理亦不複雜: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人。手機、平板電腦等語言傳播設備已成為生活的必備。另一方面,網民接受新詞且被新詞浸染的速度異常迅速——因為傳統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而新媒體則原始而粗放得多,更為山呼海嘯、泥沙俱下。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多個年頭了,語言在網絡化進程中,既在承續和揚棄,也在裂變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說:『老的語言也許沉澱了幾千年,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語言本身也會發生變化。有人適應這種變化,有人討厭這種變化。有些詞流行過一陣就滅亡了,這樣的自生自滅是很正常的。』

如同飲食上有人口味重、有人口味淡一樣,對於網絡流行語,基於審美與文化的差異,自然見仁見智、各有偏好。不過,專家學者對網絡流行語的批判性思考,顯然不算吹毛求疵:在文化炒作成為產業鏈的現實語境下,防止惡俗語言習慣對漢語言文字的侵蝕,恐怕也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所在。這裡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一方面,我們要相信漢語言文字的自淨能力,沒必要風聲鶴唳,尊重語言文化的汰選規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銳發覺網絡流行語中的『病毒』,並在傳播使用中多些規範意識、規則意識。

此前,中國人使用最廣泛的語文工具書【新華字典】在第12次修訂中,明確了結合時代特點加注常用網絡用語的取向。可見,傳統語言的嚴謹與網絡語言的鮮活,並非魚與熊掌般的矛盾。眼下而言,相信漢語言的自我淨化『功力』,可以在歡迎美好網絡流行語的同時,堅守好漢語言文字的『純淨花園』,這也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文化自覺。

hf772697 發表於 2025-4-6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網絡流行語與漢語純淨性的辯證關係

歲末年初,各國漢字文化圈評選"年度漢字"的盛事,恰如一面明鏡,映照出語言與社會的深刻互動。王蒙先生對"小鮮肉"等網絡流行語的批評,實則觸及了一個更為本質的問題:在數字時代洪流中,漢語的純淨性當如何持守?這需要我們從文化哲學的維度進行深入思考。

語言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其發展演變自有其內在規律。從【詩經】的"窈窕淑女"到漢賦的鋪陳誇飾,從唐宋詩文的凝練典雅到明清小說的俚俗生動,漢語始終在雅俗互動中保持活力。網絡流行語現象,本質上延續了這一歷史脈絡。王蒙先生所反感的"小鮮肉"之類詞彙,確實顯露了某種文化淺薄化傾向,但我們也應看到,"洪荒之力"等詞語的創造,展現了民間語言智慧的閃光。漢語的純淨性,不在於固守某種僵化的標準,而在於保持其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核心功能不受損害。

當代語言生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性。七億網民構成的龐大語言社區,使新詞語的傳播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這種"山呼海嘯"般的語言現象,既是技術變革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心態的真實投射。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周期往往短暫,大多數會自然淘汰,只有少數能進入主流詞彙庫。【新華字典】審慎收錄部分網絡用語的做法,體現了對語言自然選擇規律的尊重。漢語的自淨能力,歷經數千年考驗,在數字時代依然有效運作。

維護漢語純淨性的關鍵,在於建立動態平衡的規範機制。一方面要警惕商業炒作對語言的污染,防止低俗詞彙泛濫成災;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語言保守主義,承認民間語言創新的價值。法國語言學家房德里耶斯曾言:"語言規範應當像園丁修剪樹木,而非雕塑家雕刻大理石。"相關部門在制定語言政策時,應當秉持這種審慎開放的態度,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度干預。

漢語的純淨性維護,最終取決於使用者的文化自覺。從孔子"辭達而已矣"的教誨到劉勰"文變染乎世情"的觀察,中國語言傳統始終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數字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對母語的敬畏之心,在吸收網絡語言活力的同時,堅守漢語的審美品格。只有當每個使用者都成為語言家園的自覺守護者,漢語才能在變革中保持其深厚底蘊與永恆魅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