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1|回覆: 0

[儒學動態]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國際儒學論壇』 探討儒家視域中家國天下 ...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2-9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12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與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2016』在國學館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儒家視域中家國天下』,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和瑞士等國家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副校長伊志宏,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事務總長朴仁國,日本駐中國大使館文化部公使山本恭司等出席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姚新中,輔仁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福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金梁,韓國成均館大學榮譽教授李東俊等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劉偉校長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對於長期以來支持論壇舉辦的朴仁國總長以及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表示感謝。他指出,儒家傳統文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不能將傳統文化僅僅當成博物館裏的歷史遺物,傳統文化是人類重要的思想資源;不能只是對傳統文化做歷史性的研究,要闡發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現實意義;不能將對於傳統文化的研究只當成學者個人的工作,應當使其與當代社會緊密結合起來,使優秀傳統文化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進入百姓日常生活。

朴仁國總長指出,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東方人重要的精神家園,國際儒學論壇的舉辦旨在提供化解人類危機和衝突的可能性方案,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的智慧財富,吸取儒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厚德載物、仁愛愛人的思想,為人類提供有益的啟示。

山本恭司公使對舉辦此次論壇的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表示敬意。他表示,儒家思想中『家國天下』的概念在日本同樣自古流傳至今,【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廣為人知,成為政治和社會的根本理念,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希望通過本次論壇各位專家的深入的探討,對東亞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進一步加深各國間的人文交流。

楊朝明院長認為,儒學在今日依然佔據着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影響,孔子所確立的價值觀念依然是我們的立足點。今天我們思考家國天下的問題,尤其需要思考孔子思想、儒家學說的深層內涵,思考儒學與當今時代的深層聯繫。

開幕式由伊志宏副校長主持。

張立文教授以【王霸之道與和合天下】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和合智慧為『天下有道』的全球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鑑:第一,構建和合共生機制,尋求和合天下正義;第二,構建同衷共濟機制,尋求和合道體;第三,構建『民胞物與』的全球夥伴機制,尋求生存、價值、可能的和合世界;第四,構建創新包容、公平共享機制,尋求生活安全、和諧、幸福、自由;第五,構建知行合一的德禮機制,實現和合天下的人心和善。

陳來教授以【『仁者人也』新解】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儒學不僅是『為己之學』,不僅具有修身意義,也是為他的倫理。為己之學,是就自身修養而言的;為他倫理,則是指向他人,指向他人就是愛人。自孔子以來,儒學一直包含兩個方面的義理,為己意義上的修身與倫理意義上的愛人。修身的人是指向自我,倫理的人則是指向他人。今天更應當強調倫理學意義上的人,亦即愛護他人。

陳福濱教授以【儒家的『忠恕』思想及其時代意義】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忠恕是儒家修身的最高道德境界,在古今典籍當中忠恕的論述博大精深,是含有萬物的思想學說,也是待人處世方面不可或缺的正道,這樣的正道在先賢的傳承之下對我們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它的價值的所在。但是隨着社會環境的變遷,這種忠恕的思想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下,必須要有賦予它新的時代的意義。

李東俊教授認為,儒家思想一直就是修己治平之道,儒家雖然在外在方面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成為目標,但是在內在方面卻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前提完成的,並且端正心性使自己成熟,進而連接擴充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田久治教授以【漢末入學家崔寔的統治論】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韓非子曾經評判儒家,主張根據時代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措施,崔寔受到韓非子的影響,但是不能簡單地歸為韓非子,他的思想中也有孟子的成分。韓非子不相信人性善,只強調法律不看重倫理,相反崔寔把對人的信賴作為基礎。

本次論壇會期兩天,共收到會議論文95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儒家視域中的家國天下』這一主題,共進行了18場學術報告與學術討論。

『國際儒學論壇』創辦於2004年,已經連續舉辦了12屆,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平台,既是學術研討、學術展示的平台,也是培育學術新秀的平台。(文/ 校報學生記者 吳新宇 哲學院 圖/ 哲學院)

花兒 發表於 2025-7-8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國際儒學論壇"的學術意義與文化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與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2016",以"儒家視域中家國天下"為主題,實為當代儒學研究之盛事。此次論壇匯聚中、韓、日、瑞等國百二十餘位專家學者,規模宏大,議題深遠,體現了儒學在當代世界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從學術史視角觀之,此次論壇具有三重重要意義:其一,延續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儒學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其二,深化了儒家"家國天下"觀念的現代詮釋;其三,促進了東亞文明圈內的學術對話。劉偉校長所言"傳統文化是人類重要的思想資源",實為的論。儒家思想自孔子創立以來,歷經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等發展階段,形成了完整的價值體系與思想傳統。今日研究儒學,誠如劉校長所言,不能僅作歷史性研究,更當發掘其現代價值。

朴仁國總長提出以儒家思想化解人類危機,此論深得儒學精髓。考諸儒家經典,【周易】講"窮變通久",【中庸】言"致中和",皆蘊含解決現代性困境的智慧。特別是"天人合一"思想,對於當今生態危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日本山本恭司公使提及【大學】"修齊治平"之說,更顯示出儒家政治哲學在東亞的深遠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思想脈絡在日本江戶時代朱子學與陽明學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詮釋傳統。

楊朝明院長強調孔子價值觀念的當代意義,實為儒學研究的根本立場。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孟子"民貴君輕"的主張,在當今全球治理中仍具指導價值。張立文教授提出的"和合學"理論,更是對儒家思想創造性的現代轉化。

此次論壇的舉辦,標誌着儒學研究已進入新階段:從文本考據走向現代詮釋,從地域研究擴展為國際對話,從學術探討延伸到現實關懷。特別是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並行的時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家國天下"這一儒家核心命題,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特殊意義。

展望未來,儒學研究當秉持"返本開新"的態度,既要深入經典文本,又要回應時代問題;既要保持學術品格,又要促進文明對話。如此,方能使儒學這一古老智慧真正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為21世紀的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思想資源。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7-20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儒學論壇·2016"學術述要

由中國人民大學與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2016"以"儒家視域中家國天下"為主題,匯聚中、韓、日、瑞四國120餘位學者,實為當代儒學研究之盛事。本次論壇在學理探討與現實關懷兩個維度均展現出重要學術價值,茲就論壇要旨略陳管見。

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維度
劉偉校長提出"三不"原則頗具深意:其一,反對將儒學博物館化,強調其活態價值;其二,超越歷史考據,注重現實轉化;其三,突破學術藩籬,推動大眾實踐。此論直指當代儒學研究的核心困境,與錢穆先生"溫故而知新"的治學理念遙相呼應。朴仁國總長從東亞文明共同體視角,揭示儒學"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等理念的現代價值,恰與杜維明"精神人文主義"形成對話。

二、家國天下觀的跨文化解讀
山本恭司公使指出【大學】八條目在日本政治倫理中的深遠影響,印證了儒家思想在東亞文化圈的"創造性轉化"(林毓生語)。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朱子學對"治國平天下"的詮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儒學"傳統。楊朝明院長強調孔子價值觀的當代立足點,實則觸及儒家"常"與"變"的哲學命題,與陳來教授"仁學本體論"的研究理路相契合。

三、儒學創新的方法論啟示
論壇展現的多元研究進路值得關注:張立文教授"和合學"理論、陳來教授的德性倫理研究、姚新中院長的比較哲學視角,共同構成當代儒學研究的"三重奏"。韓國學者對"孝"觀念的現代詮釋,新加坡學者對儒商精神的研究,均體現出儒學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創新可能。

本次論壇的深層意義在於:通過"家國天下"這個核心命題,既回溯了儒家"內聖外王"的傳統理路,又回應了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需求。正如【禮記·學記】所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儒學的當代價值正需要在這樣的國際學術平台上不斷被激活與重構。期待未來研究能進一步深化"家國天下"與現代治理體系、全球倫理的對話,使儒學真正成為"活着的傳統"(伽達默爾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