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8|回复: 0

[文化反思] 道教神传里的斧声烛影·宋太祖驾崩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
无端 发表于 2016-12-28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神传里的斧声烛影·宋太祖驾崩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道教神传里的斧声烛影·宋太祖驾崩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宋太祖猝然驾崩,并未传位于儿子,而是让弟弟赵光义嗣位,这一桩宋史疑案历来众说纷纭。在斧声烛影说出现之前,最早提到太祖让位动机的史料来自道教文献:一是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圣宋传应大法师行状碑》(下称《行状碑》),这是北宋皇朝保护神的翊圣保德真君在人间的代言人道士张守真的生平记载。二是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撰序、王钦若编纂的《翊圣保德真君传》(收入《云笈七签》卷103,下称《真君传》)。在这个道教神传文本之中,以太宗第三子身份继位的真宗授意王钦若,对太宗这一系继位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了充满宗教意味的描述,一句话概括就是,太宗即位上合天意。不过由于此文语言充满着道内的神话色彩,妨碍了民众对其接受度,比如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述及此事,宁可引用远远晚于《真君传》的《三朝国史》和《杨文公谈苑》(成书于仁宗时期),也不愿征之于这部被真宗钦定的神传。如果说道教神传是一个凹凸镜,那么它如何用宗教语言凸显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宋太祖驾崩前夜的情景呢?

翊圣保德真君是宋真宗加封的神名,原名为黑杀将军的这位神明,宋太祖开宝年间就下降于终南山道士张守真的家中,经常通过张氏传达神旨。当时赵光义还是晋王,因为听闻黑杀将军的灵应,派人前往致拜,结果将军降灵预言晋王即将成为宋朝第二主。赵光义闻此预言,其实是拒绝的,使者归以闻,太宗惊异而止,太祖皇帝素闻之,未甚信,于是诏令张守真赴京询问其事。张守真原原本本地汇报上圣降灵事迹,太祖召小黄门长啸于侧,谓守真曰:神人之言若此乎?守真诚惶诚恐回秉:陛下傥谓臣妖妄,乞赐按验,戮臣于市,勿以斯言,亵渎上圣。

行状碑》也记载了张守真这次朝见,可惜在谓法师曰,真君降言,有类此乎之前缺了十字,对勘以《真君传》,恰好是太祖召小黄门长啸于侧这十字。《行状碑》所录张守真的回答也是相似的:若陛下不之信,弃臣市可验,无以人声媟嬻上圣。从张守真毒誓弃市的急切自白之语气,可以想见当时冲突之剧烈。太祖让小太监用长啸的方式cosplay模拟神明之言,为什么被道士认为是对上圣最大的亵渎?

这次冲突导致的严重后果是第二天(十月十九日),太祖派遣内臣王继恩到建隆观去参加道教的醮仪,王继恩一再虔诚地祷告,终于,黑杀将军降言曰:吾乃高天大圣、玉帝辅臣,盖遵符命,降卫宋朝社稷,来定遐长基业,固非山林魑魅之类也。今乃使小儿呼啸,以比吾言,斯为不可。汝但说与官家,言上天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晋王有仁心。

重要的话说两遍,《真君传》里,上圣罕见地两次强调,晋王有仁心。这句被理解为太祖应传位于太宗的预言,《杨文公谈苑》《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笔记和史书均有提及,只是略去了前面的几句神言。事实上,黑杀将军这次降言的语境应当是:前一天太祖让小儿呼啸以比吾言,用人声模仿神明圣言,这是对神明的亵渎,神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因此黑杀将军让使臣回去告诉官家(太祖),上天为他的继任者宋朝第二主所修建的上清太平宫已经大功告成,天宫之锁即将打开,新一任天子就会出现,而那位第二主,就是有仁心的晋王。

惶惧的王继恩把这段降言上奏给太祖听,面言神音历历,闻者兢悚,太祖默然异之。时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之夕也。 站在太祖立场,这段所谓的降言毫无疑问属于妖言耸听,《杨文公谈苑》记之为:太祖以其妖,将加诛,会晏驾。就是说太祖还来不及惩罚有关人员就驾崩了。《真君传》站在太宗一系的角度,只说太祖默然异之,之后立即接入翌日,太祖升遐,太宗嗣位。

在神传的道教意义世界里,小太监的呼啸模仿秀亵渎了上圣,是导致太祖失去天神庇佑的直接原因。关键不在于小黄门或者小儿,而是啸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神恩的赤裸裸鄙视。关于此事,南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七全文引用了《翊圣保德真君传》,文字略有出入,云安得使小儿呼啸,以鄙吾言。

长声而啸,本为鬼魅之专长。鲍照《芜城赋》云: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李白《过四皓墓》也有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以其鬼之道,还治其鬼之身,道士在驱邪魅、役鬼神的时候,常常采用长啸的法术。干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都有记载东汉时期的道士刘根,当地的太守史祈威胁刘根,有道能召鬼使我见乎?若不见,即当戮。刘根当即借笔砚写下符文,因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一会儿,几十个红衣鬼兵拖着囚车过来,车上站着双手被反绑的老夫妻,原来是太守早已去世的父母。亡灵父母大骂太守:汝为子孙,不能有益先人,而反累辱亡灵!过了一个多月,太守与妻儿并卒。

刘根以长啸命鬼,这个故事在古代很有名。啸可召鬼,亦可命神,《汉武帝内传》记曰:王母言语既毕,啸命灵官,使驾龙严车欲去。 此外《神仙传》记载栾巴在追讨一个老鬼时,符成长啸,空中忽有人将符去,亦不见人形,这是啸呼空中的神将前来受命。唐代的孙广写过一篇系统记载啸法的《啸旨》,文中评论啸的神通说: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清,万灵授职,故古之学道者重矣。

东晋之后,啸法渐渐普及和壮大,乃至有《啸旨》的啸法十五种。一般人所熟悉的啸法,莫过于诗词里的啸,这是因为《三国志》《世说新语》等书所记名士阮籍到苏门山访隐士苏门生,阮籍说了许多话,对方一无所动,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尔而笑。从此长啸又别具隐士归逸山林的情趣。

真君传》里强调宋太祖令小儿呼啸的不敬,这几声呼啸,如果历史上真的发生过,那就是改变中国历史的长啸了。这几声长啸,要不是模仿山林魑魅的鬼声,就是啸叱神将的令声,无论如何,它是中古道教居高临下的道法的象征。正是在宗教信仰叙事里,《翊圣保德真君传》描述了另一幕的斧声烛影那位用啸鬼的方式冒犯了道教神明的兄长君主,第三天遭遇了神谴,而他那位精诚事神的仁心弟弟,最终继承了江山。

郑见刑 发表于 2025-6-5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神传中的权力更迭:斧声烛影背后的宗教叙事逻辑

关于宋太祖猝然驾崩、太宗继位这一历史公案,道教神传文献提供了独特的解释路径。《翊圣保德真君传》与《圣宋传应大法师行状碑》所构建的宗教叙事,实则是北宋真宗时期对太宗一系继位合法性的神圣化包装。这种宗教话语的建构,本质上是通过"天命转移"的神学逻辑,为权力更迭披上神圣外衣。

在道教神传的叙事框架中,黑杀将军(后封翊圣保德真君)作为神圣中介,其降谶预言构成了权力转移的超自然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神谕叙事呈现出典型的"拒绝-验证-确认"三段式结构:先是赵光义"惊异而止"的谦拒姿态,继而是太祖"未甚信"的审慎态度,最后通过张守真"乞赐按验"的极端誓言完成神谕真实性的确认。这种叙事策略既维护了太祖的权威形象,又为太宗继位赋予了不容置疑的神圣性。

从文本生成的时间节点考察,真宗时期编纂这些道教文献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图。真宗以太宗第三子身份继位,其统治合法性直接系于太宗继位的正当性。通过将二十多年前的宫廷秘事重构为神圣叙事,真宗实际上是在进行"神圣系谱"的建构工程。这种宗教话语的政治功能,在南宋史家李焘的回避态度中可见一斑——正统史学家对这类神异叙事保持警惕,恰恰反证了其政治敏感性。

就历史研究方法论而言,道教神传作为史料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神话修辞需要谨慎辨析;另一方面,它所反映的官方意识形态建构过程本身,就是宋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见证。斧声烛影的历史真相或许永远难以还原,但道教文献所呈现的权力合法化机制,却为我们理解宋代政治与宗教的复杂互动提供了独特视角。在这种互动中,神圣叙事成为权力交接的润滑剂,而宗教话语则演变为政治合法性的特殊通货。
石良 发表于 2025-7-1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斧声烛影与道教神传:宋太祖驾崩前夜的宗教叙事解诂》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夜的"斧声烛影"事件,堪称中国帝制时代最具悬疑色彩的权力交接案例。道教文献《翊圣保德真君传》与《圣宋传应大法师行状碑》所构建的神圣叙事,实为理解此事件提供了独特的宗教政治视角。

一、道教神谕与继位合法性的建构
《真君传》所载黑杀将军(后封翊圣保德真君)降谕事件,呈现出典型的"天命转移"叙事模式。据载,终南山道士张守真于开宝年间得神降预言:"晋王有仁心,历数攸属"。此说在《行状碑》中获互证,两文献皆强调太祖曾以"小黄门长啸"测试神谕真伪,而张守真以"弃臣市可验"的毒誓强化神谕权威性。这种将政治继承问题神圣化的书写策略,实为真宗朝对太宗系继统合法性的宗教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神谕叙事刻意凸显三个关键要素:其一,预言时间早于太祖驾崩(晋王遣使致拜在太祖生前);其二,太祖本人对神谕的"半信半疑"态度("未甚信"而召问);其三,通过"人神对话"场景的戏剧性描写(小黄门啸声与神言的对比),构建出超越人谋的天命意象。这种叙事既规避了政变嫌疑,又将非常规继承转化为神圣安排。

二、宗教文本的政治编码
细读《真君传》文本,可见其运用了多重道教谶纬手法:
1. 时间神圣化:将开宝九年的权力交接与道教劫运说相联系,暗合"甲子革运"的终始观念
2. 人物符号化:将赵光义塑造为"有仁心"的应劫之主,符合《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教义
3. 仪式神秘化:太祖夜召晋王、宦官宫嫔屏退等细节,通过"烛影斧声"的仪式感,转化为道教斋醮场景的隐喻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对此说的回避,恰反证其政治敏感性。道经《云笈七签》编纂者张君房为真宗朝官员,更揭示该文本实为官方认可的"神圣宪章"。

三、历史记忆的宗教重构
比较《真君传》与《杨文公谈苑》记载,可见道教叙事对历史记忆的重构逻辑:

| 要素 | 道教神传 | 世俗笔记 |
|-----------|-----------------------|---------------------|
| 权力转移方式 | 神谕预定 | 病榻授受 |
| 太祖态度 | 疑而验之 | 欣然传弟 |
| 关键见证 | 张守真 | 宦官宫嫔 |
| 时间焦点 | 长期预言 | 临终瞬间 |

这种重构将突发性政治事件转化为渐进式天命实现,其本质是以"神道设教"方式解决权力传承的叙事危机。

结语
道教神传对"斧声烛影"的诠释,实为政治神学的典型个案。通过降神、预言、誓验三重神圣叙事,将充满血腥味的权力斗争包装为昊天上帝的安排。这种宗教化书写既反映了宋代"黄老之治"的政治传统,也暴露了非正常继统者的合法性焦虑。研究者当穿透神话迷雾,既见"神道"之表,更察"设教"之实,方得史笔真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