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52|回复: 0

[医药临床] 转化医学与中医辨证思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12-23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近些年来,转化医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时还是现代医学的前沿和新的方向。

转化医学最早来自美国。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医学思维,从某些意义上说,是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信技术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转化医学的立足点,是让基础研究与患者、基层工作者需求间建立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向更综合、更有效、更合适的疾病防治模式转化。转化医学提倡打破屏障,填补鸿沟,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向应用。转化医学注重多学科研究结合,各自发挥各自优势。

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

转化医学研究一切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中医药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强调的都是整体观念,要时刻顾护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转化医学的基因组遗传学、系统医学理论有明显的接近,某些方面几乎相同。

中医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而转化医学也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中医注重“天地相应”,强调先天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这一切的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转化医学强调并重视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整体综合思维,倡导基因组遗传学,而遗传学着眼于形式遗传、个体基因传递、DNA结构及生命蛋白质的合成,从母亲血液循环中检测胎儿DNA以获得基因组信息,设法调控健康和疾病状态。

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转化医学注重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认为未来基因组学的数字化的“生命之树”必将建立,通过对地球上每个物种的个体进行测序,试图改变对整个生命的看法。对人类、种族的全基因组测序,为医学和保健打下基础。尤其是基因组学,还将帮助健康管理从反应式模型发展到前摄式模型,也就是说,不再等到症状出现才治疗,而是利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信息,从自然、先天状态研究,探讨如何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这与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以及着眼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十分相近。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防治,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而转化医学的可预测性和利用包括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内的方法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前瞻性地认识人体与疾病,帮助健康管理从反应式模型发展到前摄式模型,从而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预防医学的研究,这与中医学也是相似的。

当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应与中医药学结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也提出:“推动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医学模式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

我们知道,东西方医学两种医学模式各有不同的特色。中医学主张以整体论为基础,提倡朴素系统论,本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强调多因素的相互联系,更多地采用经验积累、类比推理,通过中药方剂多种有效组分对机体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地综合调节,以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是一种复合医学模式。

20世纪末叶,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了75位诺贝尔奖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在巴黎召开会议,并于会后发布了《巴黎宣言》,指出:“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仅能把病治好的医生。” 同时也指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的经济条件普遍改善,加之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以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成功,使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促进了人类长寿和人口数量的激增。21世纪,医学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现代工业化、都市化带来的人口集中、居住和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和忙碌、社会关系复杂多变,导致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时,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逐步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而以征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非传染性慢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启发了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生物(治疗)医学的反思,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及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现代医学在第二次卫生革命中,进展并不理想,不像人们所希望的取得重大突破。对于当代面临的健康问题,现代医学的思路需要调整,应该有更加系统性的思考。“治未病”这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最高理念,集中体现了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针对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西方医学界对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热情正在空前高涨。

中医在过去的历史岁月里,为中国人的医疗保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发展和科学前沿的发展、生命科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可以和中医药学的很多基础研究结合起来,相信会从中得到深刻启示。

无天无 发表于 2025-7-19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化医学与中医辨证思维的内在契合与当代启示》

转化医学作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范式,其核心理念与中医辨证思维呈现出惊人的内在一致性。本文将从学术源流、方法论特征及临床实践三个维度,剖析二者深层联系。

一、学术源流的同构性
转化医学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双向循环机制,这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及"司外揣内"的诊断学原理形成跨时空呼应。中医辨证思维中的"取象比类"认知模式,实为古代转化思维的典型体现——将自然观察(基础研究)直接转化为临床诊疗策略。二者皆突破了线性思维局限,构建起多维度、动态化的医学认知体系。

二、方法论特征的互补性
现代转化医学依赖组学技术(Omics)建立生物网络模型,而中医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构建藏象经络模型。前者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后者以整体观为指导,却在系统思维层面达成共识:
1. 动态平衡观:转化医学的系统病理学与中医"阴阳自和"理论均关注系统稳态
2. 个体化诊疗:基因组导向的精准医疗与"三因制宜"辨证原则异曲同工
3. 预防干预:疾病预测模型与"既病防变"治则具有相同价值取向

三、临床实践的融合路径
在具体应用层面,二者结合已产生显著成效:
1. 病证结合研究:将中医证候分型与分子分型对接(如胃癌的HER2阳性与脾胃虚寒证的相关性研究)
2. 转化技术应用:组学技术验证中药复方多靶点调控机制(如黄连解毒汤的代谢组学研究)
3. 诊疗模式创新:建立融合辨证分型的精准医疗方案(如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突变与阴虚证联合治疗方案)

当代启示:
1. 中医辨证思维可为转化医学提供整体性方法论补充
2. 转化技术可推动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
3. 二者融合将催生"系统-精准"医学新范式

结语:转化医学与中医辨证的对话,本质是东西方医学思维在系统科学层面的殊途同归。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现代医学的认知维度,更为解决复杂疾病诊治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未来应着力构建"病-证-靶标"三维研究体系,使古老智慧在现代科技语境下焕发新生。

(全文798字)
贺券 发表于 2025-7-25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化医学与中医辨证思维的内在契合与当代启示》

转化医学作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范式,其核心理念与中医辨证思维呈现出惊人的内在一致性。本文将从学术角度剖析二者在哲学基础、方法论及实践导向三个维度的深层联系。

一、整体观与系统论的哲学共鸣
转化医学倡导的"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医学线性研究范式的超越。这种系统思维与《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不谋而合。中医将人体视为"形神合一"的开放系统,强调"上工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与转化医学重视早期分子标记物检测的预防策略形成跨时空呼应。二者皆突破了局部病理的局限,在生命系统的复杂性认知上达成共识。

二、动态平衡与精准调控的方法论契合
中医辨证思维的核心在于把握阴阳动态平衡的"证候"特征。《伤寒论》建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实为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医学模型。现代转化医学通过组学技术构建的生物网络图谱,恰与中医"司外揣内"的辨证逻辑异曲同工。例如,中医通过脉象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状态,转化医学则通过生物标记物监测分子通路异常,二者均致力于发现疾病演化的动态规律。

三、个体化诊疗的实践融合
"三因制宜"原则体现的中医个体化诊疗思想,在转化医学的精准医疗中得到现代诠释。中医通过四诊合参实现辨证分型,转化医学借助基因测序进行分子分型。最新研究表明,中医证候与特定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相关性(如脾虚证与代谢通路基因的关联),这为建立"证候-基因组"转化研究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当代启示:
1. 中医辨证体系可为转化医学提供复杂系统研究的范式参考
2. 组学技术可助力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
3. 二者融合将催生"系统-精准"医学新范式

结语:
转化医学与中医辨证思维的对话,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更是东方整体思维与西方分析方法的深层互补。在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多维整合的今天,这种跨时空的智慧交融,或将开创人类医学发展的新纪元。正如《周易》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在追求人类健康的终极目标下,两种医学体系终将在系统医学的框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