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21|回覆: 0

[醫藥臨床] 益氣養血清熱法治療血虛發熱一例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19 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徐某,女,38歲,2013年12月7日初診。

患者主訴因發熱三個月來診,主訴呈階段性發熱,尤其是月經前後發作明顯,體溫多在37.2℃~37.5℃左右,一般傍晚感覺肢體酸乏,四末發涼,午夜體溫則升高,患者素有子宮肌瘤和貧血病史,月經量多,持續時間長,末次月經12月6日結束。刻診見患者面色無華,唇淡口乾,四肢不溫,自述頭暈頭昏、動輒心慌氣短、食欲不振、渴不欲飲、盜汗、睡眠不寧、耳鳴健忘,查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依據舌脈症候辨證,當屬於崩漏失血,導致陰血虧虛,陽無所依,而浮散於外而發熱。治宜益氣養血,養陰除熱。方用經驗方益氣養血清熱湯原方。

處方 炙黃芪30克,當歸30克,炒白芍30克,桂枝15克,炒白朮30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人參10克,酸棗仁30克,熟地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500毫升,分3次溫服。並囑其注意休息,汗後避風,多喝溫水,飲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辛辣、油膩食品,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大便通暢。

2013年12月14日二診 自覺傍晚肢體倦乏、發涼感明顯減輕,服藥期間偶有夜間身熱微汗症狀,少時可自愈。又予上方繼服。

2013年12月23三診 上方連續服用14劑,來診見患者精神改善,面唇紅潤,自述發熱、盜汗已除,頭暈、耳鳴、心慌、氣短明顯減輕,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針對素有子宮肌瘤、月經量多,又值月經前期,而且發熱已除,故予上方去炒白芍、桂枝、白薇,加茜根炭、蒲黃炭、赤芍以活血化瘀、固澀止血。

調護和預防 積極治療原發病,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可適當安排戶外活動。要保持樂觀情緒,避免情感刺激。若貧血較重者,多伴見頭暈頭昏、神倦乏力,應儘量休息。血虛之人多見脾胃虛弱,故飲食宜清淡、富於營養而又易於消化,應少食辛辣、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在食療方面,可以適量增添具有補氣養血功能的食品,如山藥、蓮藕、豬肝、桂圓、烏雞、桑椹等。

在治療方面,中醫認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氣能生血,氣能固血。治療既要大補已虛之陰血,又要重視益氣健脾,以助氣血生化之源。同時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以資固本求源。凡屬血虛發熱者,無論男女老幼,服用本方,皆有較好的療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7-7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益氣養血清熱法辨治血虛發熱芻議】

徐案血虛發熱之證,實為婦科臨床常見而易誤治者。細究其理,乃因崩漏失血,陰血虧耗,陽失依附,浮越於外而發為虛熱。此證與【內經】"陰虛生內熱"之旨暗合,然其本在脾虛失統,標在血虛陽浮,誠如張景岳所言"血脫者當益其氣"。

辨證之要,首察舌脈。患者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顯系氣血雙虧之候。其發熱特點頗具辨證價值:午後肢涼乃陽氣式微之徵,夜半熱起屬虛陽浮越之象,此與【傷寒論】"手足寒、脈細欲絕"之當歸四逆湯證有異曲同工之妙,然本案兼見月經異常、面色無華等血虛表現,故立法當以益氣固本為先。

方中參、芪、術、草取法四君,健運中州以資化源;歸、芍、地、萸暗合四物,滋養營血以息浮陽。尤妙在桂枝、地骨皮相伍,一者溫通血脈以導陽歸宅,一者涼血清熱以斂浮火,乃取"甘溫除大熱"之深意。更佐白薇清虛熱,棗仁安神魄,五味斂陰津,組方嚴謹,標本兼顧。

二診熱勢得控,三診轉治宿疾,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去桂枝、白薇者,恐辛散傷陰;增茜草、蒲黃者,意在化瘀止血。此中進退之法,正合【女科經綸】"調經當以滋血為本"之訓。

預防調攝尤重三點:一則固護脾胃,飲食宜取"五穀為養"之旨;二則調和情志,謹記"恬淡虛無"之戒;三則動靜相宜,遵循"形勞而不倦"之度。食療推薦桑椹、桂圓等物,取其色赤入血、甘酸化陰之性。

此案啟示:治血虛發熱不可見熱投涼,當宗東垣"溫能除大熱"之法。然臨床須與陰虛發熱、氣虛發熱詳加鑑別:陰虛者多見舌紅少苔,氣虛者常伴倦怠自汗,而血虛發熱必具失血病史與血虛見證。學者當於此處着意,庶幾不致誤診。
姚改 發表於 2025-7-10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益氣養血清熱法辨治血虛發熱醫案闡微】

徐氏女案乃典型血虛發熱之候,其病機關鍵在於"血虛陽浮",誠如【醫宗金鑒】所言:"血虛發熱,陽無所附而外越"。本案辨證精當,施治有序,頗合【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今析其要如下:

一、病機樞要
患者經血過多,陰血久耗,致"血虛失濡"與"虛陽外越"並存。其發熱特點呈"晝靜夜作",此乃營衛失調、血不斂陽之明證。【景岳全書】云:"血虛者,其熱在肌表,輕按不熱,重按久而後熱",與本案四肢不溫而午夜熱甚之症高度契合。舌脈所見沉細無力、唇淡面白,皆為氣血雙虧之象。

二、方藥析義
主方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生脈散三方精要於一體:
1. 黃芪、人參大補脾肺之氣,遵李東垣"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之訓
2. 當歸、熟地、枸杞子直補陰血,暗合"精血同源"之理
3. 地骨皮、白薇清虛熱而不傷正,取"火郁發之"之意
4. 桂枝、白芍調和營衛,五味子、酸棗仁斂陰安神
尤妙在配伍山萸肉固攝下元,既防經血再耗,又助陽氣內守。

三、治法次第
初診急則治標,重在益氣攝血、滋陰退熱;三診熱退後轉治本,加入茜根炭、蒲黃炭等化瘀止血之品,既應"久病入絡"之變,又合"經前調血"之時。此等治法轉換,深得【女科要旨】"治血先治氣,氣和則血安"之三昧。

四、調攝精要
醫囑中"汗後避風""飲食清淡"等項,實本【傷寒論】"勞復""食復"之戒。所薦食療諸品,尤以桑椹、烏雞最契病機,蓋桑椹甘寒益腎而除虛煩,烏雞甘溫補虛而養沖任,二者皆血家聖品。

此案啟示有三:
1. 血虛發熱當與陰虛發熱鑑別,前者重在氣虛失攝,後者偏於陰不制陽
2. 治血必調氣,本案重用黃芪30克正寓此意
3. 婦人血證須循月經周期調治,熱退即轉固本,方為萬全

學者當知,血虛發熱雖屬內傷,然其變證最速。若見高熱驟起、脈象洪大,則當防氣隨血脫之變,急宜加入龍骨、牡蠣等鎮攝之品。本文所載方藥雖效,然須量體裁衣,不可執方療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