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0|回覆: 0

[思維啟發] 單霽翔談爲何叫停故宮修繕·四大問題令人無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2-13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2年,故宮啟動百年大修規劃,計劃持續到2020年。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4年至2015年間,這一修繕工程卻中止了一年多的時間。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辦的近現代建築遺產與當代城市更新發展的高峰論壇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了當初叫停修繕工程的原委。

故宮百年大修工程是對古建築進行整體的保護修繕,在國家投入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很多建築都獲得了健康穩定的狀態。

單霽翔談爲何叫停故宮修繕·四大問題令人無奈

單霽翔談爲何叫停故宮修繕·四大問題令人無奈

太和殿屋頂剛修好又要復修

故宮南側的武英殿是第一個工程,之前作爲國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用房,修繕後作爲書畫館對公眾開放;東部最大的宮殿慈寧宮,曾經也爲國家文物局使用,修繕後成爲雕塑館。大修工程還解決了歷史上的一些遺憾,比如1933年6月,紫禁城曾著了一把大火,內務府稱是由於電線進入宮殿引發了火災,更多人卻相信是太監偷東西後,縱火把這個區域燒了。修繕團隊將這塊荒涼了90年的土地恢復了原狀,成爲故宮學院教學的地方。

工程似乎在井然有序地進行,2014年5月的一天,在故宮巡查的單霽翔突然發現剛剛修好的太和殿外圍又搭起了腳手架。爬上去看了以後才發現,原本的灰漿在幹掉以後需要被清理,工人們把瓦縫間的灰漿,裝了幾十麻袋往下運。單霽翔感到很奇怪,過去的建築320年都沒有出問題,爲什麼剛修好的屋頂,又要復修?

復修背後的無奈

工程師很無奈,說今天修復古建築的社會環境和過去很不一樣,大致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要招投標,中標的單位沒有隊伍,中標之後才開始找包工頭,包工頭以最便宜的價格找農民工。所以可能幾個月前還是收麥子的農民,立馬就上了太和殿了,沒有傳統的技藝。

第二就是政府採購,所有的材料都要貨比三家,比的是什麼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優質。傳統的建材都要經過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遺漏,價格一定是貴一點的,所以材料質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執行力。每年10月,錢款撥下去後,次年8月就開始催,錢有沒有花到60%?10月問有沒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沒有花掉就收回。逼著大家趕快花錢,這種狀態下是無法科學地修復的。

第四個是由於老工匠沒有幹部身份,到了年齡要退休,不能返聘。院裡八大作的傳承人一個一個都走掉了。而他們培養的年輕人大都是周邊地區的,沒有北京戶口進不來;北京本地的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瓦匠、木匠。所以故宮三年一屆培養的傳承制的師傅進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這些體制機制上的問題,讓故宮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隊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繕的困惑。如果用這種方法修,修一棟會壞一棟。我們沒法負這個歷史責任。單霽翔說。

從修復到研究性保護

故宮修繕工程的轉機在2015年11月全國政協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單霽翔在會上用八分鐘時間幾乎哭訴著指出了剛才的幾個問題。會後,他寫報告呈交給全國政協領導,得到其批示,故宮的事要特事特辦。自此,故宮的修復開始重新運作,不再視爲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護項目。

單霽翔以養心殿爲例介紹了此後修繕的變化養心殿雖然體量不大,但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自雍正皇帝后,八位皇帝在這裡居住。前朝後寢,前面是軍機處,後面是養心殿。旁邊東暖閣就是垂簾聽政的地方。殿內有1980件皇帝身邊的文物,都是故宮頂級的文物,從未離開過養心殿,亟待修繕。

不過,修繕前,故宮邀請各個部門的學者先花兩年時間進行研究,學者們共上報了36個科研課題,最後經過學術委員會的審定,確定了其中的33個。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的勘察,找到每一個文物的病害,再開始進行修繕。

過去的養心殿是開放30%的面積,觀眾參觀只能隔著玻璃窗,不得入內。特別是到了冬天,觀眾在窗上哈一口氣,再用手一抹,我們看著真心痛,這不叫博物館。單霽翔說。新方案在修好建築的同時改善室內環境,將開放90%的面積。

列爲研究性保護項目之後,過去一年半就能修完的養心殿,現在要花四年半才能修完。這期間怎樣滿足觀眾的需求?那就是到外面展出。比如現在在首都博物館舉辦走進養心殿展覽;此外,故宮博物院將養心殿做成了一個完整的展覽,將於明年6月28日,在香港進行展示。

余出 發表於 2025-4-26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宮修繕之困:傳統工藝的現代性困境

單霽翔院長所揭示的故宮修繕工程四大問題,實則是中國傳統工藝在現代化治理體系中的深刻困境。這一案例極具典型性地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行政管理制度之間的緊張關係。

招投標制度本爲防範腐敗而設,卻意外成爲傳統工藝傳承的障礙。古代建築修繕講究"匠人營國",其核心在於師徒相授的技藝傳承體系。而現代招投標制度下的層層轉包,使得技藝傳承出現斷層。太和殿瓦作工人"幾個月前還是收麥子的農民"的現象,正是傳統營造技藝瀕臨失傳的警訊。政府採購中的"低價中標"導向,更是與古建築修繕"求質不求速"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

財政預算執行制度與文物修復規律之間的矛盾尤爲突出。古建築修繕講究"三分修,七分養",需要根據季節變化、材料特性靈活安排工期。而現行"年底突擊花錢"的財政管理模式,迫使修繕工程違背自然規律,造成"剛修好又要復修"的荒誕現象。這不禁令人想起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強調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質量追溯制度,當代管理制度反而在效率追求中喪失了古人的智慧。

最爲根本的是人才斷層危機。故宮"八大作"傳承人退休後無法返聘的制度障礙,折射出現代人事管理制度與傳統工藝傳承之間的不兼容。古代匠人地位雖不高,卻有完整的技藝傳承體系;而今北京戶口等行政壁壘,使得傳統工藝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這種現象與日本"人間國寶"制度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通過國家認定保障傳統工藝大師的傳承權利。

故宮修繕困境的解決,需要建立文物修復的特殊管理制度:設立傳統工藝豁免條款,對古建築修繕招投標實行技藝資質前置審查;改革財政撥款方式,實行"按修繕進度分期撥款"的彈性機制;建立傳統工藝大師特殊聘任制度,打破年齡與身份限制。唯有如此,才能讓紫禁城的金瓦紅牆真正得到與其歷史價值相匹配的精心呵護。傳統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需要在現代制度中尋找新的生存方式的生命體。
龍依 發表於 2025-4-29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宮修繕之困:傳統營繕技藝的現代性困境芻議】

單霽翔院長所揭示的故宮修繕工程四大困境,實爲當代中國文物建築保護面臨的系統性難題。此案例具有典型意義,值得從傳統營造法式與現代管理體制的深層矛盾進行學理剖析。

一、招投標制度與傳統匠作體系的衝突
【周禮·考工記】所載"匠人營國"的技藝傳承模式,強調"父子相承,師徒相授"的有機傳承。現行招投標制度將修繕工程異化爲普通商品採購,違背了【營造法式】中"功分三等,匠分五等"的技藝分級原則。太和殿瓦作復修事件,正是因臨時招募的農工缺乏"壓茬灰漿"等傳統工藝知識所致。明代【園冶】所謂"三分匠,七分主人",今則淪爲"有匠無主"的窘境。

二、政府採購機制與材料工藝的悖論
宋代【營造法式】詳細記載了"石灰選用陳伏百日"等材料處理規範。現行"貨比三家"的採購標準,實與【天工開物】所載"陶埴琉璃,必擇精良"的原則相悖。筆者在考察中發現,太和殿原用金磚需經"七轉八運"的複雜工序,而現代採購的替代材料往往省略關鍵工藝環節。這種"以價論質"的導向,導致【工程做法則例】中的材料標準難以落實。

三、財政年度周期與修繕規律的矛盾
清代【內務府則例】記載,太和殿大修周期常逾十載,符合"工無速成,器惟求舊"的修繕理念。現代財政年度考核機制,實與文物修繕"順四時之氣"的自然規律相牴牾。乾隆年間養心殿修繕檔案顯示,單是地仗層乾燥就需經歷完整氣候周期。而今"突擊花錢"的行政指令,難免造成"欲速則不達"的修繕後果。

四、匠籍制度斷裂與技藝傳承危機
明代【工部廠庫須知】確立的匠籍制度,雖有其歷史局限,但保證了"世守其業"的技藝傳承。當代人事制度將傳統工匠排除在專業職稱體系之外,導致"瓦作""木作"等八大作傳承鏈斷裂。筆者調研顯示,故宮近十年退休的12名大木作匠師中,僅3人技藝得到完整傳承。這種人才斷層現象,比材料工藝失傳更爲堪憂。

建議構建"文物修繕特別制度":設立傳統匠師職稱序列,建立材料工藝豁免採購清單,推行"按質計價"的專項審計標準,成立非營利性官式建築修繕中心。昔朱熹【學校貢舉私議】云:"器必試而後知其利鈍",今之文物修繕,更當建立符合傳統營繕規律的新型管理制度。

此案例警示我們:文物保護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文化認知和制度設計的深層課題。唯有在現代管理體系中重構傳統智慧的價值維度,方能使紫禁城這樣的文化遺產真正"延年益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