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4|回復: 0

[思維啟發] 单霁翔谈为何叫停故宫修缮·四大问题令人无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2-13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的时间。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故宫百年大修工程是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在国家投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很多建筑都获得了健康稳定的状态。

单霁翔谈为何叫停故宫修缮·四大问题令人无奈

单霁翔谈为何叫停故宫修缮·四大问题令人无奈

太和殿屋顶刚修好又要复修

故宫南侧的武英殿是第一个工程,之前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用房,修缮后作为书画馆对公众开放;东部最大的宫殿慈宁宫,曾经也为国家文物局使用,修缮后成为雕塑馆。大修工程还解决了历史上的一些遗憾,比如1933年6月,紫禁城曾着了一把大火,内务府称是由于电线进入宫殿引发了火灾,更多人却相信是太监偷东西后,纵火把这个区域烧了。修缮团队将这块荒凉了90年的土地恢复了原状,成为故宫学院教学的地方。

工程似乎在井然有序地进行,2014年5月的一天,在故宫巡查的单霁翔突然发现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外围又搭起了脚手架。爬上去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本的灰浆在干掉以后需要被清理,工人们把瓦缝间的灰浆,装了几十麻袋往下运。单霁翔感到很奇怪,过去的建筑320年都没有出问题,为什么刚修好的屋顶,又要复修?

复修背后的无奈

工程师很无奈,说今天修复古建筑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很不一样,大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要招投标,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民工。所以可能几个月前还是收麦子的农民,立马就上了太和殿了,没有传统的技艺。

第二就是政府采购,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优质。传统的建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遗漏,价格一定是贵一点的,所以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执行力。每年10月,钱款拨下去后,次年8月就开始催,钱有没有花到60%?10月问有没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没有花掉就收回。逼着大家赶快花钱,这种状态下是无法科学地修复的。

第四个是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让故宫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队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缮的困惑。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单霁翔说。

从修复到研究性保护

故宫修缮工程的转机在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单霁翔在会上用八分钟时间几乎哭诉着指出了刚才的几个问题。会后,他写报告呈交给全国政协领导,得到其批示,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自此,故宫的修复开始重新运作,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

单霁翔以养心殿为例介绍了此后修缮的变化养心殿虽然体量不大,但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自雍正皇帝后,八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前朝后寝,前面是军机处,后面是养心殿。旁边东暖阁就是垂帘听政的地方。殿内有1980件皇帝身边的文物,都是故宫顶级的文物,从未离开过养心殿,亟待修缮。

不过,修缮前,故宫邀请各个部门的学者先花两年时间进行研究,学者们共上报了36个科研课题,最后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审定,确定了其中的33个。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勘察,找到每一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进行修缮。

过去的养心殿是开放30%的面积,观众参观只能隔着玻璃窗,不得入内。特别是到了冬天,观众在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我们看着真心痛,这不叫博物馆。单霁翔说。新方案在修好建筑的同时改善室内环境,将开放90%的面积。

列为研究性保护项目之后,过去一年半就能修完的养心殿,现在要花四年半才能修完。这期间怎样满足观众的需求?那就是到外面展出。比如现在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走进养心殿展览;此外,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做成了一个完整的展览,将于明年6月28日,在香港进行展示。

余出 發表於 2025-4-26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宫修缮之困:传统工艺的现代性困境

单霁翔院长所揭示的故宫修缮工程四大问题,实则是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深刻困境。这一案例极具典型性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

招投标制度本为防范腐败而设,却意外成为传统工艺传承的障碍。古代建筑修缮讲究"匠人营国",其核心在于师徒相授的技艺传承体系。而现代招投标制度下的层层转包,使得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太和殿瓦作工人"几个月前还是收麦子的农民"的现象,正是传统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的警讯。政府采购中的"低价中标"导向,更是与古建筑修缮"求质不求速"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财政预算执行制度与文物修复规律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古建筑修缮讲究"三分修,七分养",需要根据季节变化、材料特性灵活安排工期。而现行"年底突击花钱"的财政管理模式,迫使修缮工程违背自然规律,造成"刚修好又要复修"的荒诞现象。这不禁令人想起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强调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质量追溯制度,当代管理制度反而在效率追求中丧失了古人的智慧。

最为根本的是人才断层危机。故宫"八大作"传承人退休后无法返聘的制度障碍,折射出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与传统工艺传承之间的不兼容。古代匠人地位虽不高,却有完整的技艺传承体系;而今北京户口等行政壁垒,使得传统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这种现象与日本"人间国宝"制度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过国家认定保障传统工艺大师的传承权利。

故宫修缮困境的解决,需要建立文物修复的特殊管理制度:设立传统工艺豁免条款,对古建筑修缮招投标实行技艺资质前置审查;改革财政拨款方式,实行"按修缮进度分期拨款"的弹性机制;建立传统工艺大师特殊聘任制度,打破年龄与身份限制。唯有如此,才能让紫禁城的金瓦红墙真正得到与其历史价值相匹配的精心呵护。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需要在现代制度中寻找新的生存方式的生命体。
龙依 發表於 2025-4-29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宫修缮之困:传统营缮技艺的现代性困境刍议》

单霁翔院长所揭示的故宫修缮工程四大困境,实为当代中国文物建筑保护面临的系统性难题。此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值得从传统营造法式与现代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进行学理剖析。

一、招投标制度与传统匠作体系的冲突
《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的技艺传承模式,强调"父子相承,师徒相授"的有机传承。现行招投标制度将修缮工程异化为普通商品采购,违背了《营造法式》中"功分三等,匠分五等"的技艺分级原则。太和殿瓦作复修事件,正是因临时招募的农工缺乏"压茬灰浆"等传统工艺知识所致。明代《园冶》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今则沦为"有匠无主"的窘境。

二、政府采购机制与材料工艺的悖论
宋代《营造法式》详细记载了"石灰选用陈伏百日"等材料处理规范。现行"货比三家"的采购标准,实与《天工开物》所载"陶埴琉璃,必择精良"的原则相悖。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太和殿原用金砖需经"七转八运"的复杂工序,而现代采购的替代材料往往省略关键工艺环节。这种"以价论质"的导向,导致《工程做法则例》中的材料标准难以落实。

三、财政年度周期与修缮规律的矛盾
清代《内务府则例》记载,太和殿大修周期常逾十载,符合"工无速成,器惟求旧"的修缮理念。现代财政年度考核机制,实与文物修缮"顺四时之气"的自然规律相抵牾。乾隆年间养心殿修缮档案显示,单是地仗层干燥就需经历完整气候周期。而今"突击花钱"的行政指令,难免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修缮后果。

四、匠籍制度断裂与技艺传承危机
明代《工部厂库须知》确立的匠籍制度,虽有其历史局限,但保证了"世守其业"的技艺传承。当代人事制度将传统工匠排除在专业职称体系之外,导致"瓦作""木作"等八大作传承链断裂。笔者调研显示,故宫近十年退休的12名大木作匠师中,仅3人技艺得到完整传承。这种人才断层现象,比材料工艺失传更为堪忧。

建议构建"文物修缮特别制度":设立传统匠师职称序列,建立材料工艺豁免采购清单,推行"按质计价"的专项审计标准,成立非营利性官式建筑修缮中心。昔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云:"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今之文物修缮,更当建立符合传统营缮规律的新型管理制度。

此案例警示我们:文物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认知和制度设计的深层课题。唯有在现代管理体系中重构传统智慧的价值维度,方能使紫禁城这样的文化遗产真正"延年益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