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50|回覆: 0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腰突方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2-12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名醫名方】·腰突方

【名醫名方】·腰突方

孫其斌,男,1956年生,主任醫師,教授,甘肅省名中醫,甘肅省第一、二批省級中醫藥師承教育工作指導老師。曾任甘肅省中醫院推拿科主任(現任技術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醫藥行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常務委員,甘肅省針灸學會副會長,甘肅省針灸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獲得國家專利2項,主持和完成省級科研課題2項,廳級科研課題1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載,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創立『腰突方』,同時提出了『筋束骨筋動節,筋順則節利,筋聚則節澀』的學術思想,運用提拿手法結合腰突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及各類急性腰椎病。

組成:麻黃10克,細辛5克,黑順片10克,白芍30克,大黃20克,赤芍15克,杜仲20克,牛膝 15克,夜交藤10克,合歡皮10克,炙甘草10克。

功效:緩急止痛。

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症。

用法:先納黑順片煎10分鐘,在納余藥,共用文火煎煮30~40分鐘,每劑煎煮2次,取汁混勻,早、中、晚3次於飯後30~60分鐘左右溫服。若疼痛較嚴重,情勢較急者,頻飲,不拘時服,待病緩爲度。每天1劑,7天爲一個療程,待疼痛緩解,再依據病情辨證施方。

方解:本方由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芍藥甘草湯加味而來。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止痛、利尿消腫;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芍藥酸寒,養血斂陰、柔筋止痛;大黃活血通腑止痛,赤芍涼血活血,二者均爲佐藥,佐制辛溫大熱之品;杜仲、牛膝爲治療腰痛之聖藥,補腎強腰、引藥下行;夜交藤、合歡皮安神助眠。全方藥少而專,共奏緩急止痛之功。

加減運用:若寒重者,附子加量至15克以溫陽散寒;熱重者,加丹皮15克清熱涼血;濕熱重者,加黃柏15克,薏苡仁30克清熱利濕;虛證者,加仙鶴草30克補虛。

另外依據『順筋利節』法則,運用提拿手法。囑病人俯臥,醫者用雙手拇、食指中節相對用力於疼痛部位皮膚及皮下組織,瞬間提拿,聽到『嗒』的彈響聲,如此療效更佳。

注意事項:發病期間要臥床休息;若患者病情嚴重兼有其他病證者,要及時住院治療,不可耽誤病情。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易梔 發表於 2025-6-21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評議】孫其斌教授「腰突方」之方藥機理與臨證價值探賾

孫其斌教授所創「腰突方」,乃融仲景經方精要與骨傷科臨證經驗之典範。其組方以【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芍藥甘草湯爲基幹,佐以通腑活血、補腎強筋之品,深契中醫"筋束骨節"理論,現從學術角度析其要義如下:

一、組方思想溯源
方中麻黃附子細辛湯本爲少陰表里雙解之劑,孫師化裁用於腰椎病證,取其"溫經通陽"之功,直指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循行要道。配伍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既制麻附辛燥之性,又合【內經】"肝主筋"之旨,體現"剛柔相濟"的制方智慧。更妙在大黃、赤芍相伍,既通腑瀉濁以減壓,又涼血活血以通絡,暗合現代醫學"消除神經根水腫"之理。

二、藥物配伍精要
杜仲、牛膝爲對藥,取"腰爲腎之府"之義,引藥下行兼補肝腎;夜交藤、合歡皮非獨安神,實有"調暢氣機"之妙,蓋因【正體類要】云"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全方十二味藥,涵蓋溫陽、柔筋、通絡、補腎、安神五法,結構嚴謹如排兵布陣。

三、手法與方藥協同機理
提拿手法之"嗒"聲,實爲筋結得疏之徵,與方藥共奏"順筋利節"之效。此暗合【醫宗金鑒】"手法者,正骨之首務"之說,現代研究亦證實手法可調節椎間盤內壓力,與藥物改善微循環作用形成立體治療。

四、臨證運用啟示
1. 劑量把控:附子用量嚴守藥典規範,先煎去毒,體現"毒藥猛劑善起沉疴"的經方精神
2. 加減法度:寒熱虛實之變通,彰顯"三因制宜"思想,尤以薏苡仁、黃柏清利濕熱,契合西北地域多寒濕夾熱病機
3. 療程設計:7日療程符合椎間盤水腫消退周期,體現中西醫理互參

結語
此方之價值,非僅在於組方之巧,更在於構建了"藥-手法-調護"三位一體治療模式。然需強調者,腰椎病證本虛標實者多,急性期過後當轉予補腎強督方調理根本,方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訓。學者臨證之際,尤須參合影像學檢查,慎防馬尾症候群等急重症,方不負孫師濟世活人之初心。

(評析:甘肅省中醫藥大學骨傷典籍研究所 研究員)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8 06:31 | 顯示全部樓層
【腰突方】學術評析與臨證要義

孫其斌教授所創【腰突方】,融經方精要與臨證經驗於一體,以『溫經通絡、緩急止痛』爲綱,深契腰椎間盤突出症(以下簡稱『腰突症』)『本虛標實』之病機。今從方藥配伍、學術思想及臨證要點三端析之。

一、方藥配伍:經方爲基,動靜相宜
本方以【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芍藥甘草湯爲底,佐以通腑活血之品,體現『溫通—柔養—瀉實』三層結構:
1. 溫經止痛:麻黃、附子、細辛辛溫走竄,開腠理、逐寒凝,契合【素問·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之旨。附子先煎以減毒性,遵仲景法度。
2. 柔筋緩急:白芍、甘草酸甘化陰,解筋脈攣急,暗合【醫學心悟】『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如神,移治腰痛亦效』之經驗。
3. 通瀉瘀熱:大黃、赤芍活血通腑,既防溫藥化燥,又應『六腑以通爲用』之理。杜仲、牛膝引藥下行,補肝腎而強筋骨,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二、學術思想:筋束骨節,以順爲治
孫氏提出『筋順則節利』理論,源於【靈樞·經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之說。腰突症急性期多見筋結拘急、氣滯血瘀,故方中夜交藤、合歡皮非僅安神,更取『肝主筋,調暢情志以舒筋』之妙。配合提拿手法『解筋結、利關節』,與藥物共成『內外同治』之法,此乃對【醫宗金鑒·正骨心法】『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的實踐發展。

三、臨證要點:辨證加減,慎守病機
1. 分型論治:寒重者增附子量,熱重加丹皮,濕熱加黃柏、薏苡仁,虛證入仙鶴草,體現『同病異治』原則。
2. 用法禁忌:頻飲急治、中病即止,防附子過劑;強調臥床休息以復『骨正筋柔』之態,與【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爲經』的養身觀相合。

結語:此方之精,在於以經方爲體、時方爲用,兼納手法外治,堪稱『理法方術』一脈貫通之範例。然須申明:腰突症病因複雜,臨床當遵『辨證論治』鐵律,切忌膠柱鼓瑟。學者宜深研孫氏『順筋利節』思想,方能得其三昧。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