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47|回復: 0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腰突方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2-12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名医名方〗·腰突方

〖名医名方〗·腰突方

孙其斌,男,1956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一、二批省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曾任甘肃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现任技术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医药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针灸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得国家专利2项,主持和完成省级科研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创立『腰突方』,同时提出了『筋束骨筋动节,筋顺则节利,筋聚则节涩』的学术思想,运用提拿手法结合腰突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各类急性腰椎病。

组成:麻黄10克,细辛5克,黑顺片10克,白芍30克,大黄20克,赤芍15克,杜仲20克,牛膝 15克,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炙甘草10克。

功效:缓急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法:先纳黑顺片煎10分钟,在纳余药,共用文火煎煮30~4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若疼痛较严重,情势较急者,频饮,不拘时服,待病缓为度。每天1剂,7天为一个疗程,待疼痛缓解,再依据病情辨证施方。

方解:本方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止痛、利尿消肿;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筋止痛;大黄活血通腑止痛,赤芍凉血活血,二者均为佐药,佐制辛温大热之品;杜仲、牛膝为治疗腰痛之圣药,补肾强腰、引药下行;夜交藤、合欢皮安神助眠。全方药少而专,共奏缓急止痛之功。

加减运用:若寒重者,附子加量至15克以温阳散寒;热重者,加丹皮15克清热凉血;湿热重者,加黄柏15克,薏苡仁30克清热利湿;虚证者,加仙鹤草30克补虚。

另外依据『顺筋利节』法则,运用提拿手法。嘱病人俯卧,医者用双手拇、食指中节相对用力于疼痛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瞬间提拿,听到『嗒』的弹响声,如此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发病期间要卧床休息;若患者病情严重兼有其他病证者,要及时住院治疗,不可耽误病情。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易栀 發表於 2025-6-21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评议】孙其斌教授「腰突方」之方药机理与临证价值探赜

孙其斌教授所创「腰突方」,乃融仲景经方精要与骨伤科临证经验之典范。其组方以《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为基干,佐以通腑活血、补肾强筋之品,深契中医"筋束骨节"理论,现从学术角度析其要义如下:

一、组方思想溯源
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本为少阴表里双解之剂,孙师化裁用于腰椎病证,取其"温经通阳"之功,直指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要道。配伍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既制麻附辛燥之性,又合《内经》"肝主筋"之旨,体现"刚柔相济"的制方智慧。更妙在大黄、赤芍相伍,既通腑泻浊以减压,又凉血活血以通络,暗合现代医学"消除神经根水肿"之理。

二、药物配伍精要
杜仲、牛膝为对药,取"腰为肾之府"之义,引药下行兼补肝肾;夜交藤、合欢皮非独安神,实有"调畅气机"之妙,盖因《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全方十二味药,涵盖温阳、柔筋、通络、补肾、安神五法,结构严谨如排兵布阵。

三、手法与方药协同机理
提拿手法之"嗒"声,实为筋结得疏之征,与方药共奏"顺筋利节"之效。此暗合《医宗金鉴》"手法者,正骨之首务"之说,现代研究亦证实手法可调节椎间盘内压力,与药物改善微循环作用形成立体治疗。

四、临证运用启示
1. 剂量把控:附子用量严守药典规范,先煎去毒,体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的经方精神
2. 加减法度:寒热虚实之变通,彰显"三因制宜"思想,尤以薏苡仁、黄柏清利湿热,契合西北地域多寒湿夹热病机
3. 疗程设计:7日疗程符合椎间盘水肿消退周期,体现中西医理互参

结语
此方之价值,非仅在于组方之巧,更在于构建了"药-手法-调护"三位一体治疗模式。然需强调者,腰椎病证本虚标实者多,急性期过后当转予补肾强督方调理根本,方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训。学者临证之际,尤须参合影像学检查,慎防马尾综合征等急重症,方不负孙师济世活人之初心。

(评析: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骨伤典籍研究所 研究员)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8 06:31 | 顯示全部樓層
《腰突方》学术评析与临证要义

孙其斌教授所创《腰突方》,融经方精要与临证经验于一体,以“温经通络、缓急止痛”为纲,深契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本虚标实”之病机。今从方药配伍、学术思想及临证要点三端析之。

一、方药配伍:经方为基,动静相宜
本方以《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为底,佐以通腑活血之品,体现“温通—柔养—泻实”三层结构:
1. 温经止痛:麻黄、附子、细辛辛温走窜,开腠理、逐寒凝,契合《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之旨。附子先煎以减毒性,遵仲景法度。
2. 柔筋缓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解筋脉挛急,暗合《医学心悟》“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移治腰痛亦效”之经验。
3. 通泻瘀热:大黄、赤芍活血通腑,既防温药化燥,又应“六腑以通为用”之理。杜仲、牛膝引药下行,补肝肾而强筋骨,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二、学术思想:筋束骨节,以顺为治
孙氏提出“筋顺则节利”理论,源于《灵枢·经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之说。腰突症急性期多见筋结拘急、气滞血瘀,故方中夜交藤、合欢皮非仅安神,更取“肝主筋,调畅情志以舒筋”之妙。配合提拿手法“解筋结、利关节”,与药物共成“内外同治”之法,此乃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的实践发展。

三、临证要点:辨证加减,慎守病机
1. 分型论治:寒重者增附子量,热重加丹皮,湿热加黄柏、薏苡仁,虚证入仙鹤草,体现“同病异治”原则。
2. 用法禁忌:频饮急治、中病即止,防附子过剂;强调卧床休息以复“骨正筋柔”之态,与《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的养身观相合。

结语:此方之精,在于以经方为体、时方为用,兼纳手法外治,堪称“理法方术”一脉贯通之范例。然须申明:腰突症病因复杂,临床当遵“辨证论治”铁律,切忌胶柱鼓瑟。学者宜深研孙氏“顺筋利节”思想,方能得其三昧。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