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94|回覆: 1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養陰治瘍方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20 07: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羅玲,重慶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重慶市名中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專家,貴陽中醫學院碩士生導師,成都中醫藥大學聘其為博士生指導老師。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委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肺系病專委會委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重慶市中醫藥專家顧問團成員。從事中醫內科臨床35年,臨證經驗豐富,完成市級科研課題3項,參編中醫論著3部。曾評為重慶市三八紅旗手。

組成: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天冬15克,玄參20克,玉竹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白及15克,烏梅12克,黃芪15克,甘草3克。

功效:益氣養陰、生肌斂瘡。

主治:復發性口腔潰瘍。

用法:每劑方藥加水浸泡15分鐘後,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煎煮三次取汁300毫升,早、中、晚飯後各服1次,日1劑,8天為1療程。

方解:復發性口腔潰瘍,在中醫學中屬『口瘡』『口糜』等病症範疇,臨床主要表現為周期性復發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潰瘍,在口腔內淺表呈孤立的、圓形或橢圓狀潰瘍,潰瘍部位疼痛,部分患者有口腔灼熱感,病情嚴重者持續時間長,且反覆發作,久治難愈。本病症是由於心胃有熱,氣陰不足,陰虛不能濡養,陰虛生內熱,虛火灼傷肌肉絡脈,氣虛不能托毒外出所致。治宜益氣養陰、生肌斂瘡。方中以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為君藥,益氣養陰,佐以天冬滋養腎陰,玄參、玉竹、石斛、天花粉清熱瀉火、養陰生津,烏梅斂肺生津,佐以生黃芪補氣固表,白及收斂生肌,生甘草清熱解毒,具有斂瘡生肌收口之效。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生肌斂瘡之功。

加減運用:口腔灼熱感明顯者加連翹;口苦者加山梔子;咽部異物感明顯者加鱉甲、射干;胃脘脹者加厚朴、萊菔子;脾虛加山藥、芡實;手足心熱者加地骨皮、知母;氣虛有汗者加玉屏風散;陰虛有汗者加百合、浮小麥、糯稻根;舌底絡脈迂曲有瘀者,加桃仁、紅花;免疫力低下者加靈芝、豬苓。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者、舌苔厚膩者忌服。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4-17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羅玲教授『養陰治瘍方』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考

羅玲教授所創『養陰治瘍方』,乃針對復發性口腔潰瘍氣陰兩虛、虛火灼絡之病機所設,其組方理法深契中醫『標本兼顧』之旨,今試析其精要如下:

一、病機辨析與治則確立
口腔潰瘍一症,【聖濟總錄】謂『口瘡者,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熏發口舌』,然反覆發作者多屬本虛標實。羅教授明辨『陰虛火炎』與『氣虛不斂』互為因果:陰虧則黏膜失濡,虛火內灼;氣弱則瘡瘍難斂,托毒無力。故立『益氣養陰為主,清熱斂瘡為輔』之法,較之單用苦寒折火更具深意。

二、組方特色解析
1. 氣陰雙補,固本培元
君藥取生脈散(太子參易人參)益氣生津,尤宜虛不受補者;天冬、玄參滋腎陰而降浮火,玉竹、石斛養胃陰而潤黏膜,合奏金水相生之效。黃芪一味,既助太子參補脾肺之氣,又合白及生肌托毒,體現『補氣以促斂瘡』之妙。

2. 清潤相濟,動靜結合
天花粉清胃熱而不傷陰,烏梅酸斂生津而制虛火,佐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清熱藥多選甘寒濡潤之品,避黃芩、黃連之苦燥,深得『瀉火存陰』要旨。

三、加減法中的辨證思維
羅教授加減法尤見功力:
連翹、梔子清心胃實火,為標熱甚者設;
鱉甲、射干潛陽利咽,針對陰虛陽浮之咽異感;
厚朴、萊菔子理氣消脹,防滋膩礙胃;
更以地骨皮、知母清虛熱,玉屏風固表止汗,示人『同病異治』之變通。

四、臨證應用要點
1. 辨證關鍵:宜見舌紅少津、脈細數,潰瘍色淡紅、周圍微腫,病程纏綿。若舌苔厚膩、便溏者,當先健脾化濕。
2. 現代拓展:本方對放射性口腔炎、乾燥綜合徵伴潰瘍等屬氣陰兩傷者,亦有借鑑價值。然需注意,潰瘍面深大、久不愈者,須排除白塞病等全身性疾病。

結語
此方融匯東垣益氣與丹溪滋陰之法,更參合現代黏膜修復理論(如白及含膠質促創面癒合),堪稱古今匯通之範例。然中醫貴在辨證,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羅教授學術之真諦。

(按:原方劑量為成人常規用量,臨床需因年齡、體質調整;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炙煿,保持情志暢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