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058|回覆: 0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婦人止血湯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20 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醫師,湖北省知名中醫,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爲湖北省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藥大學經方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近50年,主持和參與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和專著25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學術上主張著力【傷寒論】方的現代臨床拓展應用。在臨床上,注意理論聯繫實踐,強調四診合參,善於揉和歷代名家經驗爲己用,擅用經方並結合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症,尤其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疾病頗有見地與心得,臨證多取得滿意療效。

組成:黃芪30~60克,白朮30克,山茱萸30克,白芍30克,烏賊骨30克,茜草15克,當歸30克,桑葉30克,生地30克。

功效:益氣斂肝,寧血止血,固沖止崩。

主治:婦人血崩或經來量多,或月經淋漓難盡,經來色暗,或夾血塊。

用法:每劑中藥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20分鐘,每劑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早中晚3次於飯後30~60分鐘左右溫服,若出血量較多,情勢較急者,可武火急煎頻飲,不拘時服,待病緩爲度。每天1劑,7天爲1個療程。服藥期間宜臥床休息靜養,不宜操持家務或上班工作或劇烈運動以免再傷氣血。

方解:婦人崩漏當屬中醫血證範疇,歷代醫著對此多有闡述:【內經】指出『陰虛陽搏謂之崩』;【金匱要略】謂『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蘭室秘藏】主責脾腎之虛而爲下血。崩漏一症,或由火熱,或因瘀血,或爲虛弱等。肝者將軍之官,主藏血而爲血海,體陰而用陽,臨床所見婦人之崩漏多由肝之疏泄太過,或脾腎兩虛,沖任受損,失於固攝,或夾瘀血,瘀不去而新不生互相裹結所致。臨證治療多遵『塞流、澄源、復舊』三旨並結合清代唐容川『止血,消瘀,寧血,補虛』四法。

本方由固沖湯合傅青主加減當歸補血湯化裁而成,論方藥組成亦不離歸脾之意。方中重用黃芪爲主藥,其性補而兼升,婦人崩漏則傷血,血傷則氣無以附,故用黃芪補氣以攝血,又能升其下陷之陰血;白朮益氣健脾,培補中土,助黃芪性補之力,配白芍調和肝脾;山茱萸、白芍兩藥皆味酸性斂,張錫純謂山茱萸『因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又能通利九竅,流通血脈』,白芍斂陰和營,養血柔肝,二藥合用,補肝體而助肝用,通澀相宜;烏賊骨與茜草相配乃取【內經】四烏賊骨一蘆茹丸之意,化瘀止血,調經止崩;當歸補血活血,補以滋其源,活以化其瘀,祛瘀而生新;桑葉其味甘寒而性斂降,又入肺肝,【本草經疏】謂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重慶堂隨筆】亦云桑葉於肝熱妄行之崩漏尤爲要藥,【本草從新】載其有『滋燥,涼血,止血』之效;【景岳全書·血證】指出『血本陰精』,此則血傷而愈少,其陰必虛,則火熱愈甚,生地色黑質潤液多性涼,用此尤善滋陰涼血,以復陰虧。全方藥少而專,量大效宏,共奏益氣斂肝,寧血止血,固沖止崩之功。

加減運用:若症見神疲乏力,出血量大,色淡質稀而屬氣不攝血者,可酌加人參以益氣,血餘炭、藕節炭、棕櫚炭、側柏炭等炭類以澀血;若日久淋漓,頭暈心悸,面黃氣短而屬血虛不榮者,可酌加酸棗仁、龍眼肉、阿膠、熟地黃以補血養血;若血色鮮紅,畏熱口渴,舌紅脈數而屬血熱者,可酌加地榆、貫眾、白頭翁、旱蓮草涼血以止血;若血暗夾塊,排出不暢而屬血瘀者,可酌加紅花、赤芍、益母草、三七化瘀以止血;若見汗出、怔忡不安者,可酌加龍骨、牡蠣、五味子、淮小麥以潛鎮安神,養心斂汗。

注意事項:若患者出血情勢危急,當及時送醫院救治,不可耽誤病情。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xie4566 發表於 2025-4-26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婦人止血湯方義闡微與臨證運用芻議

成肇仁教授所創婦人止血湯,實乃融貫古今之良方,其組方精當,理法兼備,深得血證治療之三昧。余觀此方,實由固沖湯與傅青主加減當歸補血湯化裁而來,更參以歸脾之意,誠爲治療婦人崩漏之妙劑。

組方之妙,首重氣血同調。方中黃芪用至30-60克,取其"補氣攝血"之功,誠如張錫純所言"黃芪能補氣,兼能升氣"。婦人崩漏,血去氣傷,氣不攝血則血愈脫,黃芪配白朮,一補中氣,一實脾土,使氣血生化有源。當歸、生地滋陰養血,遵"血脫者益其氣,血虛者補其精"之旨,深合唐容川"補虛"之法。

肝脾同治,尤見匠心。方中白芍、山茱萸並用,取其酸斂之性以收攝肝氣。肝爲藏血之髒,體陰用陽,若疏泄太過則血不歸經。成教授取法張錫純對山茱萸"收斂元氣,固澀滑脫"的論述,配伍桑葉清肝涼血,既制肝陽之亢,又防血熱妄行,實得"寧血"之要義。

固澀與通利並用,烏賊骨、茜草一對藥對尤具深意。烏賊骨咸澀收斂,直入血分以止血;茜草活血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此二味相伍,既合"塞流"之急,又顧"消瘀"之需,暗合葉天士"通澀互用"之妙。

煎服之法亦含玄機。急症武火頻飲,緩症文火分服,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辨證思維。囑患者靜養忌勞,更是深諳"勞則氣耗"之戒,與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一脈相承。

臨證運用此方,當審證求因:若血熱明顯者,可加丹皮、梔子;氣虛下陷甚者,佐以升麻、柴胡;腎虛不固者,酌加續斷、杜仲。然須謹記,崩漏一證,最忌見血止血,必當審因論治,方不致誤。

成教授此方,融傷寒之嚴謹、溫補之精要、清熱之靈巧於一爐,非深諳經典、臨床老到者不能爲此。學者若能參透其中氣血陰陽調和之妙,則不僅可用於崩漏,於各種慢性出血疾患亦可觸類旁通,此即經方活用之真諦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