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196|回復: 0

[医药临床] 陈镜合苓桂术甘汤化裁治头晕案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1-1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陈镜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急症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数载,学验丰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受益匪浅,现简述其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头晕1例,以飨读者。

杨某,男,42岁,已婚。于2015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患者头晕3年,加重1周。患者头晕,自称血压一直偏低,胃痛4个月,口苦口干,无反酸,伴恶心呕吐,大便溏,睡眠安,小便正常,舌尖红,苔微黄腻,脉弦滑细。辅助检查:血压105/56mmHg,心率52次/分,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

辨证:脾阳虚,水泛上逆。

治法:健脾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克,桂枝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5克,黄连6克,川楝子10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 10克,吴茱萸5克。先予7剂,嘱患者清淡饮食,用生姜煮白粥。

二诊:患者诉头晕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无口苦口干,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测血压及心率恢复正常。结合临床表现及舌脉象,考虑脾阳渐升,痰饮渐少,肝热已解。故再单独予苓桂术甘汤巩固。

处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5克,陈皮10克,1周后电话随访,谓诸症消失。

按:患者以头晕为主诉,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内经〗认为,无论虚实都可致眩。陈镜合常言必须分清病机的寒热虚实,用药始能建其功。结合四诊,本案辨证以虚为主,且主要为脾阳虚。该患者头晕、大便溏,脉细,此为脾阳虚水泛的典型表现。〖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汤主之。』故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患者口苦口干、恶心呕吐,舌尖红及脉弦滑为土虚木乘、郁而化热的表现。故予左金丸泄肝热,加川楝子加强泄肝热作用。吴茱萸可降逆止呕、疏肝解郁、助阳止泻且可制约川楝子、黄连的寒凉之性。陈镜合善于食疗配合治疗,〖内经〗中有关于食疗的记载,『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陈镜合嘱患者生姜熬白粥食用,可辅助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化饮,与方药相配有吴茱萸汤之意。〖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同时予二陈汤主药陈皮、半夏可燥湿化痰,可辅助苓桂术甘汤起到化饮之功。因患者头晕3年,日久必瘀,用川芎行气活血。

陈镜合告诫我们,临床当中对于寒热虚实的患者,一定要抓住主症,就抓住了主要矛盾,这样临床表现便会相对简单,较易辨证用药,避免虚虚实实之忌,用药才能效如桴鼓。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邓姻 發表於 2025-5-20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苓桂术甘汤化裁论脾阳虚眩晕的辨治要旨——析陈镜合教授临证思路》

(一)病机阐微
本案眩晕病机深合《金匮要略》"痰饮中阻,清阳不升"之旨。陈教授抓住"脉弦滑细、便溏、舌腻"三大主证,断为脾阳虚水泛证,其辨证精要在于:①水饮上泛之眩晕多伴沉降感,与肝阳上亢之升腾感迥异;②便溏反映太阴失运,《伤寒论》所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③弦脉主饮,细脉主虚,正合"阳虚水停"病机。此三者构成脾虚水泛辨证铁三角。

(二)方药析义
苓桂术甘汤为仲景治饮第一方,陈师化裁颇具匠心:
1. 核心配伍:茯苓15g配桂枝10g,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经旨,茯苓淡渗、桂枝辛温,形成"温阳-化气-利水"药势链。
2. 佐使配伍:黄连配吴茱萸(6:5)取法左金丸而减其量,既清肝热又不伤中阳;川楝子10g与吴茱萸5g构成"疏泄-收敛"动态平衡,深得"木郁达之"三昧。
3. 点睛之笔:生姜白粥食疗,既合《千金要方》"粥能养胃气"之训,又借生姜辛散助药力四布,体现"治上焦如羽"的给药智慧。

(三)转机解析
二诊撤减苦寒药独留苓桂术甘汤加陈皮,彰显"中病即止"原则:①舌苔由黄腻转薄白示湿热已化;②脉由弦滑转缓和证阴霾已散;③保留陈皮10g既助运化又防补药壅滞,暗合张景岳"补必兼疏"之说。此用药节奏深得徐灵胎"药贵中病,不可过剂"心法。

(四)学术启示
1. 经方叠用思路:将苓桂术甘汤与左金丸构成"温脾-泻肝"复合方阵,拓展了经方组合范式。
2. 脉证互参法:心率52次/分参合脉细,强化阳虚辨证,体现"方证相应"精髓。
3. 食疗协同观:生姜粥的运用,实践了《本草经集注》"米汁助药力"的辅行策略。

此案启示后学:治眩当首别阴阳,次辨脏腑,终察兼夹。陈教授以经方为体、时方为用,佐以食疗的立体治法,堪称"遵古而不泥古"的典范。其辨证如老吏断狱,用药似良相治国,值得吾辈反复揣摩。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5-23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苓桂术甘汤化裁论脾阳虚型眩晕的辨治要旨》

陈镜合教授此案以经方治眩晕,深契仲景心法,诚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典范。细析此案,其辨证用药之精妙,尤有三端可述:

一、病机辨析的立体架构
本案眩晕虽表现为清阳不升,然陈教授独具慧眼,透过口苦、脉弦等表象,洞察脾阳虚损、肝木乘土之本质。舌脉合参:苔腻脉滑主痰饮,脉弦细示肝郁,舌尖红为郁热,构建出"阳虚水泛-土虚木乘-郁久化热"的三层病机模型。此正合《灵枢·卫气》"上虚则眩"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双重病机。

二、方药配伍的升降艺术
苓桂术甘汤为仲景治饮第一方,本案化裁尤见匠心:
1. 核心组合:茯苓15克配桂枝10克,取"苓桂相须"之意,暗合《伤寒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之治。
2. 佐使配伍:黄连、吴茱萸6:5比例,既师左金丸之法又防苦寒伤阳;川楝子疏肝不劫阴,与吴茱萸形成"辛开苦降"之势。
3. 点睛之笔:生姜白粥食疗,既承《千金要方》"粥能养胃气"之训,又发挥生姜"走而不守"的特性,助药力布散。

三、治疗层次的动态把握
首诊以苓桂术甘汤为君,佐入疏肝清热之品,体现"急则治标";待二诊肝热得清,即回归苓桂术甘汤本原,遵"缓则治本"之旨。这种动态辨证思维,正合《景岳全书》"治病之则,当知邪正"的进退之道。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眩晕辨治须突破"非肝即肾"的思维定势,脾阳失运亦可致眩;其二,经方化裁当守中有变,本案在温阳化饮基础上佐入疏肝清热,体现"三因制宜"思想;其三,食疗与药疗配合,暗合《食疗本草》"食治不愈,然后命药"的次第原则。

陈教授此案,非惟展示经方活用之妙,更示人以"辨证如理乱丝,用药若解死结"的中医思维真谛。学者若能于此案中体悟"治病必求于本"之深意,则临证自能圆机活法,触类旁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