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88|回復: 2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息风止眩汤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7-1-29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沈舒文,男,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陕西省首批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曾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2015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博士专业学位导师。他带领的工作室200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内科工作40余年,编著有〖内科难治病辨证思路〗〖沈舒文疑难病症治验思辨录〗等,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等。

组成:龟板20克(先煎),山萸肉15克,天麻15克,僵蚕10克,白蒺藜15克,石菖蒲10克,葛根20~30克,水蛭5克,川芎12克,菊花10克,泽泻12克。

功效:滋阴息风、升阳化瘀。

主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发作性眩晕,晕时站立不稳,视物模糊或恶心欲呕、耳鸣,精神疲惫或肢体麻木,舌红苔滑,脉沉细涩,证属阴虚风旋,痰瘀滞络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40分钟左右,煎两遍,首次煎30分钟,二煎15~20分钟,两次药汁混合,总量约400毫升,每日1剂,早晚服。

方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阻塞所引起,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在脑而关乎肝脾。中老年人随着年事增高,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肝肾精亏,阴不涵阳,木枯风动,脾虚气动,清阳不升,津凝为痰,从而使厥阴风阳上旋夹痰带瘀而发病。若以标本辨虚实,肝肾阴亏为本,风阳痰瘀为标,治当滋阴息风化痰,升清化瘀通络。方中龟板咸寒质重,入肾滋阴,入肝潜阳为君药,使阴旺髓海充足,阳潜木静风止;臣药山萸肉酸温入肝,补肝肾益精血,助龟板滋阴益精;古人谓『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眩晕之发,风动于肝,痰生于脾,臣药天麻平肝息风,相佐以僵蚕化痰通络;石菖蒲开窍化痰且醒神健脑,风与痰并治。『无虚不作眩』,论眩晕之虚,不仅是髓海不足,还存在脾不升清。重用臣药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上达于脑;佐药白蒺藜平肝息风且可疏肝;菊花平肝而清利头目;泽泻降泄肾浊,防龟板、山萸肉沉静补肾精而妄生相火肾浊,斯为佐制;川芎活血行气通经,水蛭活血通瘀通络。全方共奏平肝息风、升阳化痰之功,制方之奇在补肝肾息风阳重在潜降;益脾气化风痰妙在升清,补本虚治标实贵兼通络。

加减运用:发病急眩晕重加石决明30克;耳鸣加磁石30克,五味子12克;呕吐加竹茹10克;视物模糊加枸杞12克;步态不稳加黄芪30克,川牛膝15克;肢麻再加鸡血藤20克,蜈蚣2条。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无恙 發表於 2025-7-24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息风止眩汤方义阐微与临证运用刍议

沈舒文教授所创息风止眩汤,乃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之阴虚风旋、痰瘀滞络证而设,其组方严谨,融汇滋阴息风、升清化瘀之法,深合“肝脾同调、标本兼顾”之旨。今就方义机理与临证要点略陈管见。

一、立方根基:肝肾为本,风痰瘀为标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然眩晕之发,非独肝风。沈师参合丹溪“无痰不作眩”、景岳“无虚不作眩”之论,指出中老年眩晕多因“肝肾阴亏,风阳夹痰瘀上扰”。盖年迈之人,肾精亏耗,水不涵木,则肝风内动;脾失健运,清阳不升,痰浊内生,久病入络,瘀血阻滞,终致风、痰、瘀交织为患。本方以龟板、山萸肉峻补肝肾,固其根本;天麻、僵蚕息风化痰,治其标急,恰合“治病必求于本”之经旨。

二、组方特色:升降相因,动静结合
方中龟板质重潜阳,直趋下焦,合山萸肉酸收益精,共奏“填阴镇风”之效;而葛根轻清上行,升发脾胃清阳,与泽泻降浊相配,形成“升清降浊”之势。此般配伍,暗合《周易》“泰卦”天地交泰之理,使阴平阳秘,气血调畅。更佐水蛭、川芎活血通络,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巧思。全方降而不遏,升而不亢,动静相宜,堪称“调理气机”之典范。

三、临证化裁要点
沈师于原方基础上示人随证加减之法:
1. 风阳暴亢者,急加石决明30克以镇肝息风,仿张锡纯镇肝熄风汤之意;
2. 耳鸣如蝉者,加磁石30克、五味子12克,取“重镇潜阳,酸收固精”之功,契合《医学衷中参西录》灵磁石丸之旨;
3. 呕恶频作者,可酌加姜半夏10克、竹茹12克,化裁自温胆汤,以和胃降逆。

四、现代应用启示
现代医学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与动脉硬化、血液流变学异常相关。本方水蛭、川芎等化瘀通络之品,可改善微循环;葛根所含葛根素能扩张血管,体现“中药西用”之科学内涵。然需注意,舌淡苔白腻属痰湿者,当去龟板之滋腻,加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方证相应,始能奏效。

综观全方,沈师熔古方精华与临证心得于一炉,非但深谙“风痰瘀虚”交互为病之机,更在升降开阖间彰显中医调和阴阳之大智慧。学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则于眩晕之治,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7-26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息风止眩汤方义阐微与临证运用刍议

沈舒文教授所创息风止眩汤,乃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之阴虚风旋、痰瘀滞络证而设,其组方严谨,融汇滋阴息风、升清化瘀之法,深合中医“治病求本”之旨。今就其方义机理与临证要点略陈管见。

一、病机阐发与立方依据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属中医学“眩晕”“头风”范畴。沈师以“肝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核心病机,指出中老年患者肝肾亏虚为本,阴不制阳则风阳上僭;脾虚失运则痰浊内生,久病入络则瘀血阻滞。风、痰、瘀三者交织,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丹溪“无痰不作眩”之论一脉相承,更兼“久病多瘀”之现代认识,体现了“标本兼顾”的辨证思维。

二、组方特色与药对析义
1. 滋阴潜阳为君:龟板咸寒,直入肝肾,滋阴潜阳,填补髓海;山萸肉酸温收敛,助龟板固摄精气。二者相伍,既补肝肾之亏,又潜浮越之风,契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
2. 息风化痰为臣:天麻为平肝息风要药,配伍僵蚕化痰通络,共治风痰上扰;石菖蒲芳香开窍,化浊醒神,尤宜痰蒙清窍之证。此组药对体现了“风痰同治”之巧思。
3. 升清化瘀为佐使:葛根轻清升发,引脾胃清阳上达头目;川芎、水蛭活血通络,破瘀而不伤正。更佐泽泻泄浊,防滋补壅滞,暗合“通补相须”之法。

三、临证化裁要点
沈师强调“证变法亦变”,本方加减尤重辨证:
若眩晕急重,风阳鸱张,加石决明30克以镇肝潜阳;
耳鸣如蝉,肾虚精亏,加磁石30克、五味子12克,纳气益肾;
呕吐频作,胃气上逆,可合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肢体麻木甚者,加鸡血藤30克、地龙10克以增强通络之效。

四、结语
此方之妙,在于“补而不滞,泻不伤正”,融潜降、升清、通络于一炉,非深谙脏腑气血之理者不能为。然临证需谨守病机,若见气血两虚或阳虚水泛之眩,则非本方所宜。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中医辨证之精髓。

(全文约780字)

按:此评析力求简明扼要,突出方剂的核心病机、组方逻辑及临床灵活性,符合专业中医方剂学论述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