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55|回覆: 0

[中醫理論] 李士懋黃芪的常用配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1-4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士懋,河北中醫學院教授,第二屆國醫大師,倡導『溯本求源,平脈辨證』,臨床善於治療心腦血管、腫瘤等內科雜病。筆者曾有幸隨先生出診,診治之餘,整理先生運用黃芪的常用配伍,述之於下。

李士懋認為黃芪善補脾肺之氣,且可補肝氣,氣虛之人多可用之。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四個方面: 『息大風』以療氣虛之風動;升清陽,復脾運化之職,使氣足而表固;益氣補肝助其疏泄;補氣昇陽托舉胸中大氣。

他主張欲用黃芪必先明其脈證,認為應用黃芪者必有氣虛之象,且需依脈而斷。氣虛無力鼓盪血脈,則出現脈來無力的沉、緩、遲、微等脈象;氣虛不能固於其位,氣浮於外可致脈浮;氣虛奮力鼓搏以自救,脈可見數象。以上三類脈象必然按之無力或減,且在症狀上病人應伴有氣短、無力等虛象。

黃芪配知母 知母苦寒,可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關於黃芪配知母,張錫純指出『其性稍熱,故以知母之涼潤者濟之』,且指出『用知母以濟黃芪之熱,則藥性平和,如能久服無弊』。 李士懋在深入學習張錫純理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證實踐認為,黃芪配用知母除制黃芪之溫燥外,且可瀉伏火。他認為,積陰之下,必有伏陽,因陰霾雖盛,然餒弱之陽必郁而為熱,故以知母瀉之。

黃芪配山萸肉 黃芪可升舉大氣,卻無固脫之力,山萸肉可收斂固脫,而益氣之效尤弱。李士懋善用山萸肉,認為其可收斂元氣以固脫。對於脈大而浮數,重按無力的氣虛浮越證,常常黃芪、山萸肉相伍為用,使得補中有收,升潛相宜。另外,山萸肉具有強陰益精之效,可補肝之體;黃芪可益氣生發,能補肝之氣,二者相配可使肝氣生發有源,體用互彰。

黃芪配蜈蚣 黃芪『主大風』,量小則升,量大則能『息大風』。李士懋見氣虛風動者常用大量黃芪息風。蜈蚣性走竄,其性尤善搜風,可以用於治療虛實肝風。李士懋認為治實肝風,蜈蚣用量應大。其亦可用於治虛肝風,但量宜小,二三條足矣。黃芪、蜈蚣相配,蜈蚣可借黃芪升舉之力,直達於巔,助其行竄搜風,開破氣血之凝聚。值得注意的是,李士懋認為應用蜈蚣者其脈必有勁象此為肝風亢盛的表現,而用量上需要根據勁的程度來判斷。臨床上必須根據疾病虛實的病機,判斷是虛中夾實還是實中夾虛,以決定黃芪、蜈蚣的用量。

黃芪配附子 李士懋認為肝稟少陽春生之氣,陽氣始萌而未盛,肝木若失陽氣溫煦,則郁而不達,故而李士懋在臨床上立復肝氣、益肝陽的治法。李士懋依脈證認為脈弦而沉取無力,尤以左關沉取無力者,若無明顯寒象則為肝氣虛,若出現惡寒肢冷則為肝陽虛。黃芪益氣昇陽,順肝升發之性;附子溫陽散寒,辛熱升散,從風木之性。二者相伍為用順肝敷和之性,是李士懋補肝陽、益肝氣的常用配伍。

黃芪配防風 防風入通於肝,具有升清溫散之性,其既能散外風又能息內風,是臨床上重要的風藥。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防風能鼓舞肝之清陽升發,解肝之郁。肝升則脾升,脾升則健。故李士懋認為,黃芪得防風,其力更雄。另外,黃芪功善於補氣,防風為風藥善走具升發之性,防風助黃芪之升發,可鼓舞黃芪益氣固表之功,對於氣虛表不固的自汗常常用之效佳。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4-25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士懋黃芪配伍思想探微

李士懋先生運用黃芪之妙,實得仲景心法而有所發揮。其配伍之道,既本於【本經】黃芪"主大風"之說,又參合張錫純等前賢經驗,形成獨具特色的用藥體系。

先生以脈診為綱,確立黃芪應用指征,誠得辨證精髓。其謂黃芪脈象有三:一則沉緩遲微,此氣虛不能鼓盪之象;二則浮而無力,乃氣虛浮越之徵;三則數而按之減,為虛陽躁動之候。此三者必兼氣短乏力諸症,方為的證。此論發前人所未發,將黃芪應用規範於脈證合參之中,尤見功力。

黃芪配知母一法,雖源自張錫純,然先生別具慧眼,指出此配伍不僅能制黃芪溫燥之性,更能瀉陰霾下郁伏之火。此說暗合【內經】"火郁發之"之旨,蓋黃芪升發脾肺之氣,知母清瀉郁伏之火,一升一清,相反相成。臨床見虛熱纏綿、舌淡而苔薄黃者,此配伍尤顯奇效。

山萸肉與黃芪相伍,實寓"散收並用"之妙。山萸肉酸收固脫,黃芪甘溫升舉,二者相配,使升者不致太過,收者不致壅滯。先生更引申至肝體用關係,謂山萸肉補肝體,黃芪益肝用,體用並調,深得臟腑辨證之要。此配伍對於虛陽浮越諸證,確有畫龍點睛之效。

至若黃芪配蜈蚣,則取"補瀉兼施"之義。先生明辨虛實,謂蜈蚣用量當隨脈之勁弱而變。黃芪補氣以息風,蜈蚣搜風以通絡,補中寓通,標本兼顧。此配伍對於中風後遺症、帕金森病等屬氣虛風動者,頗具臨床價值。

附子配黃芪之法,尤見先生對肝陽理論的創新。傳統多以肝為剛髒,主升主動,先生卻從少陽生發之氣立論,指出肝陽易虛之理。黃芪補肝氣,附子溫肝陽,二藥相合,使春升之氣得以暢達。此說拓展了肝系病證的治療思路,對慢性肝病、抑鬱症等屬肝陽虛者頗具指導意義。

綜觀先生黃芪配伍心法,其要在於:一則以脈定證,嚴格掌握適應證;二則注重藥對間的升降相因、散收相濟;三則拓展傳統理論,創新臟腑辨治。這些經驗不僅豐富了黃芪的臨床應用,更為中醫辨證論治提供了寶貴思路。學者當細究其脈證辨析之精微,勿徒執藥味組合而失其神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