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2|回復: 1

[思維啟發]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12 0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微讲坛】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道思想体系尽管在具体观念上有差异,但都将『天人合一』看作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与至高境界。〖论语〗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有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积极肯定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要求珍爱万物。今日起,开设〖『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微讲坛〗专栏,约请专家学者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生态智慧,阐释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应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一本作『王』)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4-18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人合一: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

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天人合一"思想,实为人类最早的系统性生态哲学。这一思想体系以《周易》"三才之道"为理论根基,通过儒道两家的互补阐释,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世界观。从认识论角度看,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意义,更在于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范式转换的可能。

《周易》的生态智慧具有原型意义。"三才之道"将天、地、人纳入动态平衡系统,阴阳刚柔的辩证法则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卦爻体系通过象数模型,演绎出"与时偕行"的生态时序观,这与现代生态学的物候理论高度契合。王弼注《易》所谓"统之有宗,会之有无",正是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精准把握。

儒家生态伦理呈现递进式发展。孔子"智者乐水"说开创了审美生态学维度,孟子"仁民爱物"构建了差序生态伦理,至张载"民胞物与"则完成形而上学论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礼记·月令》系统记载的生态禁忌制度,实为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法雏形。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命题,更预见了现代深层生态学的核心观点。

道家生态哲学具有超前性。《道德经》"四大"学说提出"道法自然"的终极准则,其"无为"思想暗合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理论。《庄子》"天钧"概念揭示生态平衡机制,"庖丁解牛"寓言则阐释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智慧。道教"洞天福地"的生态实践,保存了大量原始生态样本,堪称古代自然保护区的典范。

在生态危机深化的今天,重审"天人合一"传统具有特殊意义。这个思想体系至少提供三重启示:其一,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生态位平等"观念;其二,纠正机械自然观,恢复自然的有机整体性认知;其三,超越功利主义保护观,重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如能创造性转化这些智慧,或可为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方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