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1|回复: 1

[道学资讯] 弘扬稷下精神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10-1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国学系列公开课·稷下学公开课”。

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自姜太公封齐建国,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涌现出了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等众多历史名人,形成了《管子》《考工记》《齐民要术》《孙子兵法》等一批文明成果,流传下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等大量成语典故,齐故城、东周殉马坑、田齐王陵等代表齐文化的物质遗存90%以上分布在临淄境内,被誉为“地下博物馆”。1994年,临淄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

临淄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江北最大的塑料产品基地、世界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基地,是一座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现代新兴城市。近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临淄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山东省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省级文明区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实现823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5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5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24亿元,列全省前3位。

临淄绽放的青春活力、呈现的勃勃生机,根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齐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城市精神和行为模式。早在2300多年前,临淄就设立了与古希腊雅典学院同期的稷下学宫,鼓励独立思考和自由交流,学者最多时达到数千人,学派先后有近百个,各种学术思想激荡融汇、百家争鸣,生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在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今天开设“稷下学公开课”,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齐文化内涵,弘扬稷下精神和稷下学风,推动稷下学宫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我们将持续加大对齐文化的保护研究开发力度,充分借鉴齐文化和稷下学的思想精华,着力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共同繁荣、良性互动,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临淄不懈努力。

在这里,恳请大家对临淄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做好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临淄大地交相辉映、绽放光彩。

(中共临淄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振波 本文摘自作者在稷下学公开课开讲仪式上的致辞,题目为本刊所加)

+
沙舟 发表于 2025-3-27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稷下精神的当代价值》

欣闻"国学系列公开课·稷下学公开课"启幕,诚为传承中华文脉之盛举。临淄作为齐文化发源地,其历史积淀与当代成就业已形成独特的文化范式,值得深入阐发。

考稷下学宫之精神,首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气象。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理念,晏婴"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孙武"知己知彼"的辩证思维,共同构成了齐学开放包容的特质。这种精神在当代体现为:既坚守《考工记》的工匠传统,又创新现代工业体系;既传承《齐民要术》的农本思想,又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临淄作为"地下博物馆"与现代化产业基地的双重身份,恰是古今交融的生动例证。

观今日临淄之发展,实为稷下精神的现代诠释。从石化产业到文化名城,从塑料基地到足球起源地,这种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正是齐文化"通权达变"智慧的延续。建议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当注重三个维度:一是挖掘《管子》四篇中的经济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对话;二是研究稷下学宫的辩论传统,滋养当代学术争鸣;三是提炼"以人为本"的齐文化精髓,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昔司马迁赞齐国"冠带衣履天下",今临淄当以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并举,再造新时代的"海岱文枢"。愿此次公开课能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使稷下精神在当代焕发新机。
龙依 发表于 2025-7-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稷下精神之当代传承与创新》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高地,其"不治而议论"的学术自由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实为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重要标志。今观临淄重启稷下学脉,诚为文化复兴之盛举,然其中深意,尤当细究。

考稷下学宫之特质,首在"争鸣"而非"一尊"。管子倡"仓廪实而知礼节",晏婴言"和如羹焉",孙武论"兵无常势",各家学说皆立足现实而自成体系。今日所谓弘扬,非徒复刻其形,当重铸其魂。观当代学术生态,或囿于门户之见,或困于功利之求,正需重振"各著书言治乱之事"的学术担当。

齐文化之精髓,在于"通权达变"的实践智慧。太公"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略,管仲"四民分业"的经济思想,皆体现务实创新的齐学品格。今临淄以石化新城续写工商传统,恰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当代诠释。然需警醒者,产业优势当与人文精神互为表里,方不致沦为"富而无教"。

稷下学风之现代转化,贵在建立"古今对话"机制。建议从三方面着力:其一,建立"新稷下论坛",邀海内外学者就全球性议题开展跨文明对话;其二,创设"齐学研究院",系统梳理管学、兵学、农学等齐地学脉;其三,开发"数字稷下"工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学术争鸣场景。如此,方能使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资源。

临淄作为"地下博物馆",其文化开发当避免"泛娱乐化"倾向。建议借鉴《考工记》"审曲面势"的智慧,在城市建设中植入文化基因:可依《管子》"士农工商"理念规划功能分区,按《孙子兵法》"九地"理论设计生态景观,使城市成为立体的齐文化教科书。

昔荀子"三为祭酒"而兼采百家,今之文化复兴亦当如是。愿新稷下之学既能"明于天人之分",又可"制天命而用之",在守正创新中再造当代文明高地。临淄此举,非独一城之事,实关民族文化主体性之重建,吾辈当以"如履薄冰"之心,行"继往开来"之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