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3|回復: 0

[文化熱點] 疑似秦始皇祖母墓出土长臂猿遗骸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6-26 13: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秦始皇有可能见过这只长臂猿。』考古专家张天恩说。

6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官网发布消息称,中英两国学者经过多年对比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种类的长臂猿,遗憾的是这种长臂猿早已灭绝,这种长臂猿的遗骸是在中国陕西一座大约2200年前的秦国古墓中出土,其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

疑似夏太后墓

疑似夏太后墓

疑似夏太后墓

发现13个陪葬坑

据〖华商报〗报道,24日,当年的考古队领队张天恩研究员告诉记者,发现长臂猿的战国秦陵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神禾原。2004年夏到2008年夏连续4年,考古人员对该陵园进行了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16万平方米的大陵园,墓是四墓道亚字形特大墓葬,有壕沟、陵墙、13个陪葬坑。出土金、银、铜、陶、料(当时的合成材料)器文物上千件。虽然未发现人骨,但墓主人是女性、属于王后级别应该没问题。根据文献,考古队判断极有可能是夏太后的墓,也就是嬴政亲祖母的墓。其中在第12号陪葬坑里发现了大量动物遗骸,明显不是家畜的动物骨头。我们联系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动物考古专家胡松梅,让她第一时间介入发掘现场。』

发现13个陪葬坑

发现13个陪葬坑

定为『君子属』、『帝国种』

胡松梅研究员说,这是一个南北向的珍禽异兽陪葬坑。北面堆积着很多禽类遗骨,南面发现的动物遗骨有熊、豹子、猞猁等。『最让我激动的是发现了一种灵长类动物的残头骨、下颌骨和上肢骨,它的犬牙非常大,和其他陪葬坑出土的疑似猕猴、金丝猴头骨完全不同。要知道,灵长类动物死后骨骼很难找。』后来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灵长类专家赵凌霞鉴定后确认,这些遗骸确实属于一头长臂猿,但确认不了是哪一种。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英国科学家合作,对出土的长臂猿遗骸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者们对遗骸做了3D建模,并标注了16个标志点。此后花了好几年,将标志点和全世界现有的数百只长臂猿骨骼做对比,最终确认这只长臂猿不属于任何一种已知种类,属于新属、新种。

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古籍〖抱朴子〗中『君子为猿为鹤』的记载,以及它可能出土自秦始皇祖母陵园的传奇经历,将其属种定名为『君子属』、『帝国种』,这只长臂猿最终被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

将对长臂猿遗骸做DNA研究

将对长臂猿遗骸做DNA研究

将对长臂猿遗骸做DNA研究

古人为什么要用珍禽异兽做陪葬?胡松梅研究员说,古人『事死如事生』,在世时喜欢的东西,希望死了也能继续陪伴自己。至于这些动物是处死以后陪葬,还是活着埋进墓穴,专家的看法不一。『这些动物应该是带笼子葬在里面的,其中一头熊的脖子上还拴着铁链子。在陪葬前,这些动物可能是当做宠物养在杜南苑。』

张天恩研究员表示,夏太后是嬴政的亲祖母,比嬴政去世早三十多年。从情理上来判断,嬴政有可能见过这只长臂猿。

至于这只长臂猿来自哪里,胡松梅认为很可能来自本地。『古代记载显示,秦岭以北曾经有很多长臂猿分布。当时气候比较湿热,森林茂密,适合长臂猿生存。随着人们对森林的砍伐和狩猎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没有长臂猿的踪迹了。很久以前,在我国有更多种类和数量的长臂猿,但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长臂猿因为环境变化和人为原因等大量灭绝。这也提醒我们,长臂猿灭绝的速度很快,需要我们加强对还生存着的长臂猿的保护。』

胡松梅表示,确定『帝国君子长臂猿』的种属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准备做DNA方面的研究,来确定其和现在长臂猿种类的关系。

夏太后是嬴政的亲祖母

夏太后是嬴政的亲祖母

资料图/北宋画家易元吉〖树上二猿图〗局部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6-8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神禾原秦陵长臂猿遗骸的学术观察

陕西神禾原战国秦陵园出土的长臂猿遗骸,经中英学者历时六载的跨学科研究,确认为灵长目长臂猿科新属种,此项发现具有三重学术价值:

一、动物分类学新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三维建模与标志点比对技术,在现存长臂猿400余个解剖学特征数据库中未发现匹配项。其显著的大犬齿特征与颅骨形态,既不同于现生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亦区别于已灭绝的第四纪长臂猿化石。研究者援引《抱朴子·内篇》"猿寿千岁"的记载,将其定名为"君子属帝国种"(Junzi imperialis),这一命名既体现其作为贵族豢养珍兽的身份,又暗合秦汉时期"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观念。

二、秦代宫廷文化实证
12号陪葬坑呈现"北禽南兽"的严格空间布局,与《周礼·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的记载相符。长臂猿与猞猁、花豹等异兽同出,印证《西京杂记》所述"秦故宫有兽圈"的史实。值得注意的是,该长臂猿骨骼保存完整度远超同期猕猴遗骸,暗示其可能生前享有特殊照料。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此发现为理解秦代宫廷"珍禽异兽"供养制度提供了物质标本。

三、生态地理学启示
现生长臂猿分布北界止于云南哀牢山(北纬24°),而神禾原遗址位于北纬34°。碳十四测年显示该个体死亡时正值秦王政七年(前240年),此时关中地区年均温较今高2-3℃(据《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这一发现为重建黄河中游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关键坐标,也提示研究者重新审视《山海经》中"南山多猿狖"记载的地理范围。

按:此长臂猿若确属夏太后陪葬,则其入葬时间(前240-前230年)正值秦王加冠亲政之际。考《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以猿为诸侯"寓言,或可推测此类珍兽在秦宫廷政治象征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铜器纹饰中的猿形图像与甲骨文"夒"字演变进行符号学探讨。

(全文计798字)
吕服 發表於 2025-7-15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释秦陵新见长臂猿遗骸之学术意义】

顷阅《科学》杂志所载秦陵出土长臂猿遗骸事,诚为考古学界之重大发现。今不揣浅陋,试从文献考据与礼制传统二端,略陈管见。

一、礼制视域下的珍禽异兽陪葬
《周礼·春官》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秦制虽变古,然"事死如事生"之旨未改。考神禾原陵园建制,亚字形墓道合于《逸周书》"天子墓四出"之制,13座陪葬坑中设珍禽异兽专坑,正与《吕氏春秋》"秦俗多尚苑囿"相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12号坑分置禽兽之制,北禽南兽的方位安排,暗合《礼记·曲礼》"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的方位观念,此或为早期四象学说在葬制中的体现。

二、新见长臂猿的礼制意涵
研究者定名"君子属帝国种",取义《抱朴子》"君子为猿为鹤"之说,此解颇具慧心。然更需注意《山海经·南山经》有"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的记载,郭璞注谓"禺似猕猴而大",或即此类。秦人尚白,此猿若具白毛特征,则与秦德水说可相发明。且《吴越春秋》载"袁公变白猿教剑",暗示战国时白猿已具神圣属性。此猿犬齿特大,或为《诗经·小雅》"毋教猱升木"郑笺所谓"猱之性善登木"的实证,其作为攀援能手被豢养于宫苑,合乎"物以稀为贵"的贡赋逻辑。

三、跨学科研究的范式意义
此次中英学者采用3D建模与标志点比对之法,实开动物考古新径。昔王国维先生倡"二重证据法",今得科技考古加持,可谓"三重证据"。尤可贵者,将骨骼形态学比较扩展至全球标本,突破传统"以文献证实物"的局限。然需指出,《墨子·节葬》言"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而此猿独葬于陪葬坑,或反映秦宫廷苑囿制度中"奇畜"的特殊地位,非仅"宠物"可概之。

要之,此发现不仅为灵长类演化史补阙,更为理解秦代宫廷文化提供物质实证。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苑律"条文,进一步探究战国晚期王室动物驯养制度。昔孔子观周庙金人,叹"慎言其余";今吾辈面对此2200年前之灵长遗骸,更当持审慎态度,以待更多考古发现验证。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