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9|回復: 1

[成语典故] 三五成群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7 07: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五成群〗涵义

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三五成群〗出处

明·余断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三五成群〗辨析

〖三五成群〗读音:sān wǔ chéng qún

〖三五成群〗近义词:成群结队、人山人海

〖三五成群〗反义词:风流云散

〖三五成群〗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群的分散

〖三五成群〗造句

1、操场中间有一块绿色的草坪,同学们都愿意三五成群地到草坪上去读书玩耍,那琅琅的读书声,常常吸引着操场外面的行人。

2、双休日,人们三五成群结伴出游。

3、下课了,同学们三五成群走出校门。

4、夏日的傍晚,人们三五成群在大街上乘凉。

5、在花圃前和乐队所在的圆亭前,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的人们来回漫步,时而停下来交谈打招呼,或从一个把花盘捆在栏杆上的老乞丐手里买上一把花。

6、到晚上的时候,大家可以三五成群到白天鹅风情酒吧街芳村食街大马站食街西贡海鲜城去体验“食在广州”的深刻内涵。

7、文职人员三五成群在阳光下聊天。

8、成双成对和三五成群的人们嬉笑打闹着,无拘无束地汇入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

9、公园里定期聚会练说英语的人,三五成群

10、那天晚上天气很好,工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每条街头徘徊着。

〖三五成群〗成语接龙:

三五成群→群口铄金→金石丝竹→竹马之交→交臂失之→之死靡二→二心三意→意乱心忙→忙中有失→失魂荡魄→魄荡魂摇→摇唇鼓喙→喙长三尺→尺短寸长→长念却虑→虑周藻密→密锣紧鼓→鼓旗相当→当家作主→主守自盗→盗名暗世→世道人心→心辣手狠→狠心辣手→手疾眼快→快意当前→前挽后推→推天抢地→地棘天荆→荆棘塞途→途遥日暮→暮翠朝红→红旗报捷→捷报频传→传道受业→业业矜矜→矜功负气→气象万千→千章万句→句栉字比→比物假事→事不宜迟→迟疑观望→望峰息心→心急如焚→焚尸扬灰→灰头土面→面是心非→非同小可→可乘之机→机关用尽→尽其所长→长算远略→略知一二→二竖为虐→虐老兽心→心头撞鹿→鹿死谁手→手不停挥→挥戈返日→日削月割→割肚牵肠→肠肥脑满→满不在意→意气风发→发扬踔厉→厉世摩钝→钝学累功→功成身退→退旅进旅→旅进旅退→退有后言→言听计用→用管窥天→天夺其魄→魄消魂散→散阵投巢→巢焚原燎→燎原烈火→火中取栗

唯东所望 發表於 2025-4-18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五成群考释》

"三五成群"一词语出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其文曰:"三五成群;高谈嬉笑。"此语以数字"三""五"为虚指,状人群相聚之貌,非确数也。考《周易·系辞》有"三五以变"之说,古人以三、五为天地之数,此处化用为群体意象,可见汉语数字修辞之妙。

此成语结构严谨,属主谓式构词法。"三五"为主语,表群体;"成群"为谓语,状聚合之态。其语法功能灵活,可作谓语、状语,如"游人三五成群"(谓语)、"三五成群地漫步"(状语)。近世学者王力《汉语史稿》指出,此类数字虚指结构常见于明清口语,反映了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趋势。

观其近义,"成群结队"偏重规模,"人山人海"极言其众,而"三五成群"独得闲散之趣。反义"风流云散"取《滕王阁序》"萍水相逢"之意象,与聚合之义相映成趣。二者皆含自然物象,可见汉语成语善托物喻事之特色。

今人用此语,多描摹市井闲适之景。如学子课间嬉戏、市民纳凉闲谈,皆合"群而不党"的古训。尤可注意者,现代都市生活中,"三五成群"更成为休闲文化的表征——酒吧街之夜聚、英语角之晨会,俱是传统社交模式在现代语境下的嬗变。

至若成语接龙之戏,"群口铄金"承"群"字而起,暗合《尚书》"三人成虎"之典,展汉语词汇勾连之妙。然游戏文字终非正途,学者当究其本义。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云:"言语之道,贵在达意。"三五之数,不过喻指;成群之实,方为真义。今人用此,当知群体相处之道,既不失独处之智,亦得共处之乐,方合中庸之义。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7-7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五成群考释》

"三五成群"一語,典出明代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談嬉笑。"此語雖簡,然深契中國傳統群體文化之精髓。考"三五"之數,實非確指,乃《詩經》"三五在東"、《禮記》"三五而盈"之遺韻,以虛數表群聚之意。其構詞法承《周易》"三人行"之象,又暗合《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之訓,可謂數詞活用之典範。

此成語之妙,在於其動靜相宜的意象組合。"三五"靜態數列與"成群"動態過程相結合,恰如《文心雕龍》所言"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於簡約中見生動。其語法結構採主謂式,符合漢語"以意馭形"之特質,較之"成群結隊"更顯靈動,比"人山人海"尤為含蓄,誠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論"境界"之別。

觀其應用,自明代至今,多用以描摹市井生活圖景。余嘗考《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雖無此成語,然"茶肆列市""勾欄瓦舍"之記載,正"三五成群"之實相。今人造句,或言學子課餘,或述市井消閒,皆承續古人"觀民風"之傳統。尤值注意者,其與"風流雲散"之對舉,暗含《易經》聚散之理,恰如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之慨。

至若接龍遊戲,"群口鑠金"以下三十餘轉,雖屬文字之戲,然"金石絲竹"見禮樂之盛,"竹馬之交"顯童稚之真,層層遞轉間,竟暗合《文心雕龍》"乘一總萬"之妙。此非獨遊戲三昧,實可見漢語詞彙系統之縝密關聯。

今人用此語,當知其不僅狀人群之貌,更蘊傳統審美之意趣。昔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其中人物聚散,正可謂"三五成群"之視覺註腳。吾輩運用之際,若能體會其中動靜相生、虛實相濟之美學特質,則庶幾得漢語神韻之萬一矣。

(全文計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七日辰時| 2025/7/11/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