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9|回覆: 0

[成語典故] 奮不顧身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7 05: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奮不顧身】相關人物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漢族,西漢名將,李廣之孫。

【奮不顧身】涵義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奮不顧身】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文選·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顧義勇;奮不顧命。”

【奮不顧身】辨析

【奮不顧身】讀音:fèn bù gù shēn

【奮不顧身】近義詞:義無反顧、一往直前、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再接再厲

【奮不顧身】反義詞:畏縮不前、畏葸不前、貪生怕死

【奮不顧身歇後語】:茅坑裡打架

【奮不顧身】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奮不顧身】造句

1、他奮不顧身地跳入河中,救起了落水的小女孩。

2、我覺得奮不顧身精社能克服任何障礙,能在世界上創造任何奇蹟。

3、奮不顧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礙,能在世界上創造任何奇蹟。

4、為了圓滿完成這次殲敵任務,小黃奮不顧身地衝進敵人的包圍圈。

5、她奮不顧身跳下水去救人,這種捨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6、我在電視上看見一名叔叔奮不顧身地搶救落水兒童。

7、他奮不顧身地跳進湍急的河流,救起了落水的小孩。

8、我是這個註定的星球最後一個奮不顧身的人了。

9、水災時國軍官兵奮不顧身到災區幫助民眾撤離,災後大家備了簞食壺漿,感謝他們。

10、這位青年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救人精神,贏得在場紡人由衷讚佩。

【奮不顧身】成語典故: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將領,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撩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一次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眾,無奈投降了匈奴。

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生氣,認為李凌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有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迸了監獄,施行了“腐刑”。

後來,漢武帝還殺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

【奮不顧身】成語接龍:

奮不顧身→身強力壯→壯氣凌雲→雲淨天空→空谷傳聲→聲勢浩大→大天白日→日朘月減→減師半德→德尊望重→重金襲湯→湯燒火熱→熱氣騰騰→騰聲飛實→實至名歸→歸馬放牛→牛蹄之魚→魚爛瓦解→解衣包火→火燒眉毛→毛遂墮井→井井有法→法外施仁→仁者能仁→仁人義士→士農工商→商彝夏鼎→鼎足而居→居之不疑→疑神見鬼→鬼瞰其室→室怒市色→色膽包天→天隨人原→原原委委→委肉虎蹊→蹊田奪牛→牛溲馬渤→渤澥桑田→田父之獲→獲隴望蜀→蜀犬吠日→日暮道遠→遠走高飛→飛短流長→長往遠引→引線穿針→針芥之合→合兩為一→一日三省→省吃細用→用夏變夷→夷齊讓國→國富民安→安安靜靜→靜觀默察→察己知人→人非木石→石破天驚→驚喜交集→集腋成裘→裘馬清狂→狂蜂浪蝶→蝶粉蜂黃→黃卷幼婦→婦孺皆知→知書識禮→禮儀之邦→邦家之光→光明正大→大浪淘沙→沙鷗翔集→集苑集枯→枯本竭源→源源而來→來者居上→上下一心→心照情交→交詈聚唾→唾手可得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6-30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奮不顧身"的精神傳統與當代價值】

"奮不顧身"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標識,最早見於太史公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的表述。此語不僅凝練了司馬遷對李陵事件的深刻思考,更折射出中國士人"臨患不忘國"的精神傳統。考其本義,"奮"者振作激揚,"不顧身"者超越生死,這種將道義置於生命之上的價值選擇,構成了中華文明特有的精神高度。

從歷史語境考察,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的深層意義,在於確立了"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倫理準則。李陵以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矢盡道窮而暫降,實為"權變"而非"失節"。司馬遷冒着觸怒武帝的風險仗義執言,正是"奮不顧身"的生動實踐。這種精神在【左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框架下,形成了"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士人風骨。

在語義演變方面,"奮不顧身"從最初特指為國赴難,逐漸擴展為形容任何危急關頭的義勇行為。六朝【奏彈曹景宗】中"奮不顧命"的表述,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的絕唱,乃至近代林覺民【與妻書】的決絕,都延續着這一精神譜系。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精神始終保持着兩個維度:對外表現為捨生取義的行為勇氣,對內體現為慎獨自省的精神操守。

當代社會對"奮不顧身"的詮釋更需辯證思維。我們既要繼承"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如在汶川地震中"逆行"救援的官兵;也要警惕無謂的犧牲,提倡科學施救的現代理念。孔子言"見義不為,無勇也",但【孝經】亦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種平衡智慧,正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站在文明傳承的角度,"奮不顧身"精神仍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維度。它提醒我們:一個文明的偉大,不僅在於物質的繁榮,更在於其成員能否在關鍵時刻展現出超越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的現代表達,或許就是平凡人在各自崗位上的堅守與擔當。
魏柳 發表於 2025-7-3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奮不顧身"的精神傳統與價值維度】

"奮不顧身"作為中華文明特有的精神符號,最早見載於太史公【報任少卿書】,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先秦"捨生取義"的倫理傳統。本文將從歷史語境、哲學意蘊及現代價值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歷史語境中的雙重敘事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提出的"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實為對李陵事件的深層回應。考【漢書·李陵傳】可知,天漢二年(前99年)浚稽山之戰,李陵率五千步卒對抗匈奴八萬騎,矢盡道窮之際仍"士張空拳,冒白刃",此即"奮不顧身"的戰場具象。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在廷議時強調"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揭示了該成語包含的"忍辱負重"的另一面向。這種精神在【後漢書·蔡道恭傳】中再現,形成從個人勇武到集體忠義的敘事拓展。

二、儒家倫理的實踐形態
從哲學層面觀之,"奮不顧身"體現了孟子"浩然之氣"的修養境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為"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恰可詮釋這種不假思索的道德勇氣。但需辨明的是,這種"不顧身"絕非輕生,而是【禮記·儒行】所謂"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的理性抉擇。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更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說明真正的奮不顧身必以道德認知為前提。

三、現代社會的價值重構
在風險社會語境下,"奮不顧身"需要新的詮釋維度。一方面,它延續着"義勇"的傳統美德,如汶川地震中"十五勇士"空降震中的壯舉;另一方面,當代實踐更強調科學理性與專業精神的結合。觀【民法典】第183條對見義勇為的立法保障,可知傳統精神已獲得制度性轉化。我們當取法太史公"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的價值判斷,在專業救援、科技攻關等領域重構其現代形態。

結語:
"奮不顧身"作為穿越千年的精神密碼,既承載着"臨難毋苟免"的士人風骨,也蘊含着對生命價值的終極尊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這種精神當以更富智慧的方式薪火相傳,成為民族精神坐標系中的永恆刻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