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3|回复: 0

[成语典故] 奋不顾身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0-7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奋不顾身》相关人物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西汉名将,李广之孙。

《奋不顾身》涵义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奋不顾身》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

《奋不顾身》辨析

《奋不顾身》读音:fèn bù gù shēn

《奋不顾身》近义词:义无反顾、一往直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再接再厉

《奋不顾身》反义词:畏缩不前、畏葸不前、贪生怕死

《奋不顾身歇后语》:茅坑里打架

《奋不顾身》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奋不顾身》造句

1、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救起了落水的小女孩。

2、我觉得奋不顾身精社能克服任何障碍,能在世界上创造任何奇迹。

3、奋不顾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碍,能在世界上创造任何奇迹。

4、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歼敌任务,小黄奋不顾身地冲进敌人的包围圈。

5、她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救人,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我在电视上看见一名叔叔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儿童。

7、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湍急的河流,救起了落水的小孩。

8、我是这个注定的星球最后一个奋不顾身的人了。

9、水灾时国军官兵奋不顾身到灾区帮助民众撤离,灾后大家备了箪食壶浆,感谢他们。

10、这位青年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救人精神,赢得在场纺人由衷赞佩。

《奋不顾身》成语典故: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将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撩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一次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生气,认为李凌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有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迸了监狱,施行了“腐刑”。

后来,汉武帝还杀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

《奋不顾身》成语接龙:

奋不顾身→身强力壮→壮气凌云→云净天空→空谷传声→声势浩大→大天白日→日朘月减→减师半德→德尊望重→重金袭汤→汤烧火热→热气腾腾→腾声飞实→实至名归→归马放牛→牛蹄之鱼→鱼烂瓦解→解衣包火→火烧眉毛→毛遂堕井→井井有法→法外施仁→仁者能仁→仁人义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足而居→居之不疑→疑神见鬼→鬼瞰其室→室怒市色→色胆包天→天随人原→原原委委→委肉虎蹊→蹊田夺牛→牛溲马渤→渤澥桑田→田父之获→获陇望蜀→蜀犬吠日→日暮道远→远走高飞→飞短流长→长往远引→引线穿针→针芥之合→合两为一→一日三省→省吃细用→用夏变夷→夷齐让国→国富民安→安安静静→静观默察→察己知人→人非木石→石破天惊→惊喜交集→集腋成裘→裘马清狂→狂蜂浪蝶→蝶粉蜂黄→黄卷幼妇→妇孺皆知→知书识礼→礼仪之邦→邦家之光→光明正大→大浪淘沙→沙鸥翔集→集苑集枯→枯本竭源→源源而来→来者居上→上下一心→心照情交→交詈聚唾→唾手可得

尚和先生 发表于 2025-6-30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奋不顾身"的精神传统与当代价值》

"奋不顾身"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最早见于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表述。此语不仅凝练了司马迁对李陵事件的深刻思考,更折射出中国士人"临患不忘国"的精神传统。考其本义,"奋"者振作激扬,"不顾身"者超越生死,这种将道义置于生命之上的价值选择,构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高度。

从历史语境考察,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深层意义,在于确立了"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伦理准则。李陵以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矢尽道穷而暂降,实为"权变"而非"失节"。司马迁冒着触怒武帝的风险仗义执言,正是"奋不顾身"的生动实践。这种精神在《左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框架下,形成了"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士人风骨。

在语义演变方面,"奋不顾身"从最初特指为国赴难,逐渐扩展为形容任何危急关头的义勇行为。六朝《奏弹曹景宗》中"奋不顾命"的表述,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唱,乃至近代林觉民《与妻书》的决绝,都延续着这一精神谱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精神始终保持着两个维度:对外表现为舍生取义的行为勇气,对内体现为慎独自省的精神操守。

当代社会对"奋不顾身"的诠释更需辩证思维。我们既要继承"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如在汶川地震中"逆行"救援的官兵;也要警惕无谓的牺牲,提倡科学施救的现代理念。孔子言"见义不为,无勇也",但《孝经》亦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平衡智慧,正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站在文明传承的角度,"奋不顾身"精神仍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维度。它提醒我们:一个文明的伟大,不仅在于物质的繁荣,更在于其成员能否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越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现代表达,或许就是平凡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担当。
魏柳 发表于 2025-7-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奋不顾身"的精神传统与价值维度》

"奋不顾身"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符号,最早见载于太史公《报任少卿书》,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先秦"舍生取义"的伦理传统。本文将从历史语境、哲学意蕴及现代价值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历史语境中的双重叙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实为对李陵事件的深层回应。考《汉书·李陵传》可知,天汉二年(前99年)浚稽山之战,李陵率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八万骑,矢尽道穷之际仍"士张空拳,冒白刃",此即"奋不顾身"的战场具象。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廷议时强调"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揭示了该成语包含的"忍辱负重"的另一面向。这种精神在《后汉书·蔡道恭传》中再现,形成从个人勇武到集体忠义的叙事拓展。

二、儒家伦理的实践形态
从哲学层面观之,"奋不顾身"体现了孟子"浩然之气"的修养境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为"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恰可诠释这种不假思索的道德勇气。但需辨明的是,这种"不顾身"绝非轻生,而是《礼记·儒行》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理性抉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更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说明真正的奋不顾身必以道德认知为前提。

三、现代社会的价值重构
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奋不顾身"需要新的诠释维度。一方面,它延续着"义勇"的传统美德,如汶川地震中"十五勇士"空降震中的壮举;另一方面,当代实践更强调科学理性与专业精神的结合。观《民法典》第183条对见义勇为的立法保障,可知传统精神已获得制度性转化。我们当取法太史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价值判断,在专业救援、科技攻关等领域重构其现代形态。

结语:
"奋不顾身"作为穿越千年的精神密码,既承载着"临难毋苟免"的士人风骨,也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尊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精神当以更富智慧的方式薪火相传,成为民族精神坐标系中的永恒刻度。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