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0|回復: 0

[成语典故] 洁身自好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7 0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洁身自好〗相关人物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洁身自好〗涵义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洁身自好〗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洁身守道;不同世人陷乎邪。”

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一四〗:“象伯夷、叔齐那样,既不赞成殷纣王,又不赞成周武王,那种洁身自好的态度似乎是无法维持的。”

〖洁身自好〗辨析

〖洁身自好〗读音:jié shēn zì hào

〖洁身自好〗近义词:耻与为伍、明哲保身、一尘不染、身自爱

〖洁身自好〗反义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洁身自好〗造句

1、屈原虽然身处一群小人之间,但他洁身自好,终成为深受人民景仰和怀念的爱国诗人。

2、两袖清风诲莘莘学子,洁身自好树师德风范。

3、三个代表座右铭,坚持学习不松劲,廉洁警钟须常鸣,洁身自好永光明。

4、不要随便和别人上床,否则将来遇到一个真爱但他是洁身自好有原则的男人,你会后悔当年的所作所为。

5、诗人把竹子比作洁身自好,高风亮节的君子。

6、言行端正,堂堂正正为人师表;洁身自好,坦坦荡荡哺育桃李。

7、他爱惜羽毛洁身自好,令人钦佩。

8、她洁身自好,也许不能颐指气使做领军人物,但满庭芬菲怡人,自是悠然南山采菊东篱。

9、临江市民希望自己能像荷花一样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

10、秦朗自认为洁身自好,自然不会去关顾这些老鸡小店。

〖洁身自好〗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

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脏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和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洁身自好〗成语接龙:

洁身自好→好善乐施→施命发号→号咷大哭→哭丧着脸→脸红耳赤→赤子之心→心悦神怡→怡然自得→得见青天→天长地老→老马识途→途遥日暮→暮鼓晨钟→钟鼎之家→家谕户晓→晓以大义→义形于色→色飞眉舞→舞凤飞龙→龙蛇飞动→动地惊天→天灾人祸→祸福相依→依经傍注→注玄尚白→白发丹心→心急如火→火冒三尺→尺寸之地→地上天官→官轻势微→微不足道→道西说东→东窗消息→息交绝游→游山玩景→景星凤皇→皇亲国戚→戚戚具尔→尔雅温文→文昭武穆→穆如清风→风举云摇→摇头幌脑→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事已高→高抬明镜→镜破钗分→分毫不差→差三错四→四海承风→风行一时→时和岁稔→稔恶藏奸→奸淫掳掠→掠地攻城→城狐社鼠→鼠臂虮肝→肝胆照人→人死留名→名存实亡→亡国破家→家无儋石→石沉大海→海桑陵谷→谷马砺兵→兵精粮足→足不出门→门衰祚薄→薄情无义→义正词严→严家饿隶→隶首之学→学以致用→用智铺谋→谋财害命→命词遣意→意转心回

 
凈军 發表於 2025-6-21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道与处世张力》

"洁身自好"作为中国士人精神的重要命题,其内涵远非字面所示之简单。考其源流,《晏子春秋》所载"洁身守道"实为雏形,至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宣言,方使此概念获得完整的道德高度。细究之,此成语实包含两个维度:其一为"守身如玉"的自我修为,其二为"不辱其志"的价值坚守,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

从文字训诂观之,"洁"字从水从吉,本义为涤除污秽;"自好"之"好"非谓私欲,实指"善"的追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洁"为"瀞也",段玉裁注曰"瀞者,明也",可见其核心在于心性明澈。屈原以"纫秋兰以为佩"的香草意象,正是这种精神的外化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此概念在先秦语境中多与"守道"并提,如《论语》"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智慧,实为"洁身自好"的哲学基础。

然此品格在历史实践中常陷两难:过执则易流于孤高,如晋代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终致杀身;过柔则沦为乡愿,如明代士大夫"束身自好"而漠视民生。王夫之《读通鉴论》曾痛批此类"洁己以逃责"者为"德之贼"。故真正的"洁身自好",当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保持节操的同时不失济世情怀。

今人践行此道,尤需把握三个要义:其一,当效法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避免陷入道德优越感;其二,须师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在物质诱惑前守住底线;其三,宜借鉴张謇"实业救国"的智慧,将个人操守转化为建设性力量。如此,方能使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周易》有云:"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真正的洁身自好,既非消极避世,亦非矫激沽名,而是在混沌中持守本心,在浊流中开辟清源。此中境界,正是中华文明给予世界的独特精神馈赠。
蔡去 發表於 2025-6-26 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道与处世张力》

"洁身自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德目,其内涵远非字面所示之简单。考其源流,《晏子春秋》所载"洁身守道,不同世人陷乎邪"已揭示其双重维度:既包含个体道德修养的向度,又隐含与世俗相处的张力。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慨叹,恰为此语作了最悲壮的注脚。

从文字训诂观之,"洁"字从水从吉,本义为涤除污秽;"自好"二字则见《孟子·离娄》"自爱者不取辱",强调主体的道德自觉。这种修养工夫在儒家体系中与"慎独""正心"相通,在道家思想中又与"葆真""贵生"相契。宋儒朱熹解《大学》"明明德"时特别指出:"如鉴之明,不染尘垢",正是对洁身精神的理学诠释。

然此德目在历史实践中常陷两难: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极端坚守,与孔子"无可无不可"的中道智慧形成鲜明对照。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辨析:"圣人遇浊世,必有随俗处,亦必有自立处",道出了洁身自好的实践智慧——非是隔绝尘世的孤高,而是在浊流中持守本心的艺术。明代吕坤《呻吟语》更直言:"君子处世,贵有诎身以伸道,不贵抗节以矫俗",此论尤为精当。

今人践行此道,当避免两种偏颇:一则沦为冷漠的"明哲保身",如钱穆先生批评的"自了汉";二则陷入僵化的道德洁癖。观诸现代语境中的用例,从"师德风范"到"官箴警句",其核心应是《周易》"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精神——在保持精神独立性的同时,不失济世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恰与洁身自好构成辩证统一。

要之,真正的洁身自好当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根植浊世而心向明月,此乃中华君子之道的精微所在。今人若能领会其中"和而不同"的智慧,方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语境中,既守其白又不失其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