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4|回復: 2

[成语典故] 不蔓不枝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0-5 08: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蔓不枝〗涵义

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不蔓不枝〗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直外;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辨析

〖不蔓不枝〗读音:bù màn bù zhī

〖不蔓不枝〗近义词:珠圆玉润、一气呵成、文从字顺

〖不蔓不枝〗反义词:拖泥带水、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不蔓不枝〗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不蔓不枝〗造句

1、他把事情经过娓娓道来,不蔓不枝,大家听得很明白。

2、只有秋荷,清新淡泊,不蔓不枝,不肥不瘦,富有饶趣,让人一见倾心。

3、见笑了见笑了,赵兄你的〖塞外曲〗那也是不蔓不枝,掷地有声啊!

4、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

5、这段话他说得不蔓不枝,大家都听清楚了。

6、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这篇文章不蔓不枝,一气呵成。

8、似白杨挺拔向上,抗寒抵风,不折不挠;如红莲洁身自好,高标清操,不蔓不枝。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去追随时代的新节拍开拓财政工作的新局面。

9、莲花之洁,胜于其他花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才能成为佛祖的坐台。

〖不蔓不枝〗成语典故:

宋朝时期,地方官周敦颐辞去官职,隐居在庐山莲花峰在濂溪书堂讲学,他的著名短文〖爱莲说〗流传到今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意思就是: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玩弄。

〖不蔓不枝〗成语接龙:

不蔓不枝→枝流叶布→布被瓦器→器宇不凡→凡胎浊骨→骨软觔麻→麻木不仁→仁人君子→子曰诗云→云开雾释→释生取义→义断恩絶→絶羣拔类→类聚群分→分形同气→气满志骄→骄傲自满→满腹文章→章甫荐履→履盈蹈满→满纸空言→言之有礼→礼贤下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食鸣钟→钟鸣鼎重→重气轻生→生花妙语→语近词冗→冗词赘句→句比字栉→栉霜沐露→露面抛头→头足异所→所见所闻→闻宠若惊→惊心惨目→目瞪口结→结草衔环→环堵萧然→然糠自照→照猫画虎→虎略龙韬→韬光俟奋→奋身不顾→顾盼多姿→姿意妄为→为期不远→远泝博索→索隐行怪→怪雨盲风→风行一时→时乖运拙→拙嘴笨舌→舌桥不下→下塞上聋→聋者之歌→歌舞升平→平地起雷→雷惊电绕→绕梁之音→音问两绝→绝甘分少→少不更事→事过情迁→迁怒于人→人非土木→木落归本→本支百世→世异时移→移孝作忠→忠不避危→危如累卵→卵与石斗→斗色争妍→妍姿艳质→质非文是→是非曲直→直上青云

钱佟 發表於 2025-6-9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蔓不枝"的审美价值与文道传承》

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语,实为中国文论之精髓。此八字不仅状物精妙,更暗含文章三昧。考其本义,"蔓"者藤蔓攀附,"枝"者歧出横生,皆失其本真之态。而莲茎挺立,不假依附,不事枝蔓,恰如君子立身,自成气象。

从文章学角度观之,"不蔓不枝"实为千古文心。刘勰《文心雕龙·镕裁》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正与此理相通。唐宋八大家之文,所以能垂范后世,正在其如韩愈所言"惟陈言之务去",绝无枝蔓之弊。苏轼《答谢民师书》谓文章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即"不蔓不枝"之妙境。

考诸经典,《论语》"辞达而已矣"、《周易》"修辞立其诚",皆可视为"不蔓不枝"的思想源头。汉代扬雄《法言》云"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强调文辞须有本有源,不可虚设。至清代桐城派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更将此种文风推向极致。

今人作文,常见两种弊病:或堆砌辞藻如蔓草缠树,或枝节横生似乱丝无绪。欲矫此弊,当师法自然。观王羲之《兰亭序》三十余"之"字各具神态,陶渊明《桃花源记》白描见真淳,皆得"不蔓不枝"之三昧。故为文之道,不在繁简,贵在当理;不在长短,要在适中。

此语于处世亦有大用。《礼记》云"君子居易以俟命",正是人格上的"不蔓不枝"。宋儒程颢谓"学者须先识仁",保持心性之本真,不随外物牵绕,恰如莲之"中通外直"。今日信息泛滥,尤当持守此道,方能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成语接龙自"枝流叶布"以下十二转,暗合《周易》十二消息卦之理,可见汉语之妙,往往于游戏间见真章。然学者当知,语言之树纵有千枝万叶,终需归本于"不蔓不枝"之主干,方成参天之势。
偷月 發表於 2025-7-20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蔓不枝"的审美价值与当代意义》

"不蔓不枝"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源自周敦颐《爱莲说》对莲花形态的经典描述。此四字不仅止于植物特征的摹写,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从训诂学角度考察,"蔓"本指藤本植物的攀援茎,"枝"为树木的分条,二字连用喻指言语文章的枝蔓横生。周子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建构起理学家的精神意象,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形式美学上体现简约之道。刘勰《文心雕龙·镕裁》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正与"不蔓不枝"的修辞理念相通。观历代经典,从《论语》的微言大义到唐宋八大家的峻洁文风,皆可视为这一美学原则的实践。苏轼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实为对此境界的深刻诠释。

其二,伦理维度上象征人格修养。莲花意象自《楚辞》"制芰荷以为衣"始,便与君子德行相系。周敦颐将"不蔓不枝"与"出淤泥而不染"并提,构建出理学家的理想人格范式——既有耿直中通的内在修为,又具不旁骛外求的持守功夫。这种"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品格,在《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中已有哲学雏形。

其三,思维方法上体现中国式理性。相较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体系,中国传统思维更重"辞达而已"的表述方式。孔子"辞达而已矣"的教诲,与"不蔓不枝"的表述要求异曲同工。这种思维特质在《春秋》笔法中表现为"一字褒贬",在禅宗话头里化为"不立文字",共同构成东方特有的理性表达。

当代语境下,"不蔓不枝"的现代转换尤具启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命题遭遇挑战,而中国传统的"简约美学"恰能提供解毒之方。从学术论文的"削尽冗繁",到政务文风的"短实新",再到新媒体时代的"精准传播","不蔓不枝"的原则正在新的表达形式中焕发生机。钱钟书《谈艺录》有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或许正是对这一古典范畴当代价值的最佳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